摘要:对不断陷入周边各种领土纠纷的中国而言,《武器贸易条约》似乎很遥远,而且也远离大众的视线。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停留在理论和军事预案之中,恐怖主义的威胁却是真实而频繁的。 |
共识和分歧
在上世纪的多数时期,国际社会主要关注以核武器为代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流通,较少关注常规武器,特别是枪支等小微武器。今天国际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地投向如何更好地控制常规武器流入战乱国家。在全球武器泛滥的现实下,我们在电视新闻镜头中看到,基地组织成员、墨西哥毒贩和索马里海盗手中挥舞的AK步枪和火箭弹。这种恶果不仅伤害到那些战乱国家,此前对这一局面无动于衷的其他国家也开始尝到了恶果。
早在1991年,联合国同意建立「常规武器登记册制度」,成员国必须逐年申报常规武器的进出口情况,但这个制度并没有多大约束力。随着恶果逐渐凸显,全球范围内的呼吁声开始出现。2005年,时任英国外相的杰克·斯特劳正式宣布英国将支持制定武器贸易条约,2006年12月,压倒多数的国家投票通过联合国大国第61/89号决议,赞同建立一个为达成「武器贸易条约」而努力的联合国磋商程序。
这一条约的基本原则是建立一项普遍适用、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定,以确定在哪些情况下,允许一个国家出口或进口常规武器装备。这些规定将在国家层面上执行,其总体目标是确保所有国家在批准进口和出口武器之前,慎重考虑风险,减少不负责任的武器转让行动。
尽管监督的权力依然保留在国家层面,但对武器出口的可能限制依然遭到不少国家的反对,以2006年美国的反对尤为明显。
在不少国家看来,武器泛滥归因于非法武器贸易,而不必干预合法武器贸易。但是,大多数非法武器交易都是在合法外衣下进行的,只是几经转手后,才流入未经授权的终端使用者。
前文提到的「死亡商人」布特,在最后一次试图向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美国特工假扮)出口武器时,就曾考虑找一位尼加拉瓜的官员,付对方一笔钱,然后让其签署一份「最终使用者证书」,使交易合法化。
「这活儿有点儿政治,有点儿商业,还得有点儿机灵劲儿……如果不小心的话,就会弄出丑闻来」,布特当时在不知情情况下向美国特工真实讲述了非法军火贸易如何漂白的真相,也从侧面告诉了世人需要一个国际制度来规范国家间军火交易的现行模式。
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批评观点认为,因为「武器贸易条约」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保护平民免受种族灭绝、战争犯罪、种族清洗、反人类和粗暴侵犯人权等行为,但有关人权和人道主义的标准往往带有政治敏感性,难以客观判断,而这将有损于一些国家自卫的权利。事实上,目前并非所有国家都加入了国际人道主义法和人权法体系的所有条约,各国承担的国际义务存在差别。
让人忧虑的是,联合国成员都已接受了《联合国宪章》,如果它们无法接受宪章中关于人权标准的描述,如果《武器贸易条约》不能保护或保持这些权利,那么,宪章和条约就毫无意义。
中国面对的挑战
对不断陷入周边各种领土纠纷的中国而言,《武器贸易条约》似乎很遥远,而且也远离大众的视线。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停留在理论和军事预案之中,恐怖主义的威胁却是真实而频繁的。
就在今年1月15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打击恐怖主义问题举行公开辩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阐述中方立场。他明确指出中国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长期以来,「东伊运」等东突势力大肆从事针对中国的暴力恐怖活动,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罪证确凿,国际社会应团结一致,共同予以打击。
东突恐怖分子曾几次试图劫持客机,幸运的是都未酿成大祸。如果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对军火贸易的有效管控,一旦类似俄制SA-24可擕式防空导弹流入东突恐怖主义集团,后果不堪设想。
美国《大众机械》杂志(PopularMechanics)报导,「俄制SA-24导弹可以击落飞行在一万一千英尺(合3353米)空中的飞机,美国国内航班在这种武器的攻击下非常脆弱。在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国会曾大量拨款来研究干扰SA-24的手段,但长达8年的研究毫无进展,最终白宫终止了这个计画……」
全球军火泛滥对中国的现实威胁并不仅限于此,随着美国未来逐步从阿富汗撤军,阿富汗的局势恐将继续恶化,而且将辐射到整个中亚地区。中亚不仅作为中国日益重要的能源和资源来源地,而且拱卫中国的西部边疆地区,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十分重要。
未来尽管《武器贸易条约》的生效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中国武器的出口,但面对全球军火泛滥的现实挑战,中国需要积极面对。(本文经删减后刊发于《经济观察报》)
(注:本文转载自“王晓夏-凤凰博客”,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