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不断陷入周边各种领土纠纷的中国而言,《武器贸易条约》似乎很遥远,而且也远离大众的视线。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停留在理论和军事预案之中,恐怖主义的威胁却是真实而频繁的。 |
4月2日,在经历了长达7年的艰苦谈判之后,联合国大会终于以绝大多数票通过了《武器贸易条约》(Arms Trade Treaty)草案。这一草案未来仍需经过至少50个国家的批准才能生效,即便生效,这份只有15页内容的条约的实际约束力也是可疑的。但这依然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功」。
如果以17世纪初叶现代意义国家的出现为起点,至今全球贸易已经发展了400年之久。各国围绕着从水果到恐龙化石的各种商品贸易,在全球和区域范围内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协定,规范市场秩序。
荒诞的是,军火贸易却始终是「自由放任」的盲区,不仅不存在任何限制性国际公约(除了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外),而且在全球193个联合国成员中,大约三分之二的国家没有武器出口的审查和控制的国内程序。
在这种局面下,《武器贸易条约》都将为交易额越来越庞大的武器贸易念起「紧箍咒」,结束了无序的状态。在恐怖主义横行的今天,这一条约的出现将维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利益。也正因如此,在联合国大会的投票表决中,154票赞成,只有朝鲜、伊朗和叙利亚反对。
此外,投弃权票的国家包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23个国家。它们有各自的利益权衡,但都无法忽视武器自由贸易带来的日益恶化的国际环境。
军贸乱潮
军火是一种特殊商品,它不像石油和铁矿石一样可以用于生产;也不像服装、食品一样可用于日常消费。大多数时候它们只是被贮藏起来,进而产生威慑;少数时间被用于战争,毁灭生命和财产。
由于军火的这种特殊属性,所以军火销售不仅可以带来经济利益,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战略工具。
首先,由于军火销售的买卖双方往往以数量有限的国家为主体,军火公司能够凭借与国家的特殊关系,获得不同于一般民品销售利润的特殊垄断利润。
军火贸易不仅可以给生产国带来大笔硬通货,而且也可以通过大规模批量生产来降低本国装备这些武器的成本,进而保障本国军事工业的稳定和成长。例如,美国的JSF项目就是通过对盟国的批量销售,降低单架战斗机的研发和生产成本。
其次,军火贸易始终可以作为一种国际间的间接军事斗争手段,来调整多边关系、改善战略态势、平衡战略力量等作用,具有外交、政治、军事等多方面重要意义。时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后,俄罗斯首次将最先进的苏-35战斗机出口到中国。尽管,对于中国而言,已研发了第五代战机,苏-35已成鸡肋,但双方仍然达成这一军贸合同,更多的意图或许是借助军贸本身向外界展示双方「不同寻常」的双边关系。这是因为军贸本身具有天然的亲密性,武器出口国销售的不仅仅是装备,更重要的是通过后勤保障、技术维护和支持,将自身的军事系统进行体系化延伸。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这种延伸性,俄制武器并没有太多优势,相比之下,美国对韩、日的武器出口的背后,是指挥系统、情报资料链的延伸……
在这背后,人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军火贸易是外交态度和战略意图的体系构成部分。
正是由于军火贸易的双重性,所以国际军火贸易历来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政治、军事目的为主导的「美苏模式」,另一种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法巴模式」(主要指法国和巴西)。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对峙,双方将武器出口视为军事斗争的延续,军火贸易被置于国家的直接管理下(苏联),或受到高度管制(美国)。双方对军火贸易的物件、贸易时间、规格、数量、价格、支付方式和期限、附加条件等等都随着国际形势和本国战略方针的变化而变化,完全以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利益为根本目标。最有名的案例就是苏联向古巴出口武器,完全在配合自己的核平衡战略,根本没有考虑经济利益,甚至不惜牺牲安全利益。古巴导弹危机险些酿成大战。
在「法巴模式」中,武器出口国更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并不在意其自身的战略需求。法国常常把军火出口作为弥补外贸逆差、支付石油帐单、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手段。
法国元首出访时,总能在其随行的要员中看到诸如达索在内的军火商陪同,以便对方推销军火。除了核武器系统和战略导弹系统禁止输出外,法国往往对其余军火输出在原则上都开绿灯,不顾政治影响。
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当局为了制衡美国的「高价质差军售」,曾有意采购法国货作为制衡,来逼迫美国出售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当时目光短浅的法国,显然没有想像到此后大陆方面在空客大飞机上的采购能力和采购意愿,悍然以高出市价3倍多的价格向台湾出售6艘「拉斐特」级护卫舰。后来迫于大陆的外交压力,法国降低了这些军舰的武器配置,又与台湾发生纠纷。由此可以看清「法巴模式」的唯利是图。
冷战之后,随着意识形态对立的消融,人们对安全威胁的预期减小,军队规模被压缩。在这一过程中,军火贸易量逐年下滑。随着意识形态的消退,教派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冲突异军突起,导致了全球范围内局部战争此起彼伏,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连绵不绝的内战之中。
全球军火贸易总额在逐渐下降,但交易主体逐渐从国家扩展到团体(特别是内乱国家的反政府力量和国际恐怖主义集团)。交易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全球军火贸易变得越来越「法巴模式化」,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军火贸易市场上推销更多产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不少国家采取了更加灵活和弹性的军火出口政策。德国甚至修改了过去「不得向局势紧张地区输出军火」的规定,而法国甚至通过各种管道向交战双方输出武器。
随着各国监管的放松,越来越多的私人军火贩子活跃在全球军火市场之中,产生的后果也越来越血腥。
俄罗斯前格鲁乌少校、绰号「死亡商人」的维克托·安纳托利耶维奇·布特从1995年开始长期活跃在国际军火市场中。他就是电影《战争之王》原型。布特通过伪造或购买终端使用者证书(EUC,保证此武器将不会为任何其他目的或其他终端使用者所用),用自己的私人航空货运公司向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提供武器,并向非洲的多起内战军队输送大量军火。
在2008年被捕前夕(他在泰国被美国设局诱捕),他描述当时全球军火市场供大于求,利润在下滑的局面时,声称「(贩卖军火)甚至还没有那些卖腰果的赚的钱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