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虹飞:中国教育是要反思的!确实是有些冷漠的,高智商的人集中在一起,却没有接受真的好的教育。清华当然汇集了最优秀的一批学生,当然大部分人也是很好很善良的。可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我说不好,我只是感到,其实总体的环境是冷漠的。 |
海外网4月23日电(吴杨 何方晴) 复旦研究生投毒案的发生,我们除了替黄洋感到心痛与惋惜,也回忆起清华铊中毒案受害者朱令的不幸,媒体的视线再一次聚集到这个坚强的女孩身上。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案子怎么查了近20年还没结果?这其间利害关系是为何如此复杂?
同为清华校友的吴虹飞从2006年起关注朱令,并撰写了相关报道。7年过去,她对此又有何想表达?海外网微博举行微访谈,邀请广大网友一起,与吴虹飞关注朱令案件进展。
吴虹飞
阿飞,当年是什么情况?
问:案子关键的证物,朱令的物品遗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到底丢了什么东西?警方为何知道证物找不到了?什么叫找不到了?到底是谁偷了?为什么一个在女大学生宿舍丢东西竟然查不出来?
吴虹飞:我也不信啊。可是第一现场在当时就是被破坏了。 1995年4月28日,朱令父母向清华大学保卫部报案。次日晨,朱令父母要求清华大学立即保护现场,查封朱令在学校的物品,进一步化验。5月7日,北京市公安局14处和清华大学派出所受命立案。在此期间,朱令宿舍神秘失窃,却无钱财损失。取证现场自此被破坏了。
问:20年了,清华的老师和学生即使不知道真相,也知道当时的一些情况,当面说怕受打击,为什么不匿名的发表当时的情况?
吴虹飞:我想确实是很多是不知道的,都必须通过取证才能做判断。
问:当年的同班同寝同学为什么如此沉默,是什么阻挠了他们的指证?
吴虹飞:同班同学并不是所有都沉默。只是没有记者和他们接触,至少在我采访期间,他们曾会去看望朱令,并提供些帮助的,而且她的同班同学,给我打过很长时间的越洋电话,从那年的清华大学发表的化学类论文可以查到谁在使用铊盐,而据说,当时被警方列为嫌疑人的孙某导师可以使用铊盐。
问:我理解你所说的“案情敏感”,迫于当时的某种压力,2006年可以说敏感,语境逐渐开放、网络环境逐渐公开的今天呢,还能说敏感吗,还不能捅破吗?这会不会是你调查记者生涯内心的一个结,你知道答案,却无从言说。
吴虹飞:我不觉得有什么敏感的,我是认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不了解中国的刑侦实力。是警察觉得敏感,化学系也曾经对朱明新说,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