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作为主导变化的重要背景,恰恰是美国一手造成的两次战争和两次危机,回过头来看,这几个事件对美国的影响太大了。通过这两次战争和危机,中国在东亚的位置得到了质的飞跃。新的地缘贸易圈出现了两点有趣的变化。 |
一直认为,脱离政治来谈经济格局未免过于狭隘,写这篇文章主要就是基于近期国际政治上的一个焦点事件:日前,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军力报告得出结论称——“未来20年内,中美在军事能力上的差距将不断缩小,日益增强的工业实力使中国有能力在其海域挑战美国军事霸权。”
这句话很有可看性。这句话的背后意义在于,目前基本上控制于美国势力下的东亚局势,将在未来的十数年间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亚邻邦之间的利益纠葛已变成了中美利益博弈的最核心部分。最先由经济上的博弈体现出来。在过去几年中,东盟倡导的东盟+中日韩(10+3)合作,逐渐成为代表东亚合作的主流概念。随着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入东亚峰会,亚洲一体化趋势得到本区域多数国家认可。
我想先把远光放的更久远一点:亚洲,至少是东亚的一体化是有着其先天的优势的。
从历史渊源上看,冷战结束标志着意识形态划分阵营的时代成为过去式,区域合作模式启动,恰恰是在这种背景下,90年代初,北美自贸区和欧盟相继成立。而亚洲作为全球贸易最为活跃的区域,却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贸易联盟。不过随着地缘贸易格局的排他性愈发明显,亚洲越来越需要一体化。
从经济上看,东亚一体化的驱动力相当明显。这一点从中、日、韩与东盟间的贸易就看得出来,近年来,东亚各团体间彼此的经贸联系已非常密切,印度最近与东亚其他国家的贸易量也大幅增长。据IMF预测,到2015年,亚洲经济规模将达25万亿美元,超过北美自贸区的22万亿美元和欧盟的20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抛开结算货币的问题,到2015年,亚洲特别是贸易更为发达的东亚地区,将成为继北美和欧洲之后,第三大区域性的贸易联盟,足以打破美强欧弱的两极化世界经济格局。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却一直在试图扩大所谓“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影响力度。这份盟约,目的就是与早先的东盟 (10+3)经济合作机制形成竞争,对中国有着明显的排他属性。所以,这种竞争机制的背后,恰恰体现出的是,中美两国在东亚主导权上的竞争关系。奥巴马政府在几年前推行的重返亚洲政策,只是将这种态势更加表面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