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9月21日02:39|来源:新京报|字号:
摘要:过了中秋日,那些剩下来的月饼,流向何方一直是大家想弄清楚的。业内人士称,对此目前并无有效监管,下架月饼最终去向全凭商家的良心。 |
过了中秋日,那些剩下来的月饼,流向何方一直是大家想弄清楚的。业内人士称,对此目前并无有效监管,下架月饼最终去向全凭商家的良心。(9月20日《重庆商报》)
下架月饼的去向,需要有一本明白账。这“账”显然需要监督部门去做。其实,在销毁月饼方面,也已有相关的规定。回收后的月饼无论是否处于保质期,均不能再进入生产、销售领域。回收产品后的处理流程,厂家须做详细记录,包括回收原因,回收数目,以及回收后的处理方式等,“如果进行了销毁,还需登记见证人姓名。”可规定是一回事,能否执行却是另外一回事,而这样的规定,如果全凭商家的良心,是不可靠的,因为商家的良心也是很容易出问题的。有时,在利益面前,商家的良心根本就禁不起诱惑。
月饼下架,需要监督“紧盯”。要主动出击,而不是坐视不管,更不能凭商家自行操作。月饼去向这本“账”如何做?这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一方面,在月饼下架之后,监督就对厂家的月饼去向进行紧盯。看看剩余多少,又是如何处理的。其处理方式需要及时向公众“汇报”,让公众清清楚楚。
(责编:宋胜男)
月饼,商家,良心,汇报,重庆商报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