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吉林陕西山东江西内蒙古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2013年11月18日07:17|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字号:
摘要:民主政治说到底是为了向善而不是相反,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什么有民主而无治理,说到底是国家自主性出了问题,政府责任出了问题。顶层设计其实不难,难的是政策执行。 |
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透过《决定》我们能看到什么,改革的深水区如何跨越,下一步转型的重点在哪里?《环球时报》将在今明两天刊登国内权威专家对此的解读。
少些看客,警惕激进
张树华
此次改革方案的制定由总书记亲自挂帅,按计划,还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一方面显示了改革的决心,也表明了今后改革的全面性。3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改革不仅需要经济领域的单兵突进,也需要其他领域的协调与配合。今后,中国的改革可能像当年由农村进入到城市一样,中国的改革更广阔的空间将转向社会领域。今后中国的改革“金矿”和“盈利空间”最大的可能在社会领域。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全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将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依靠和指标。今后的中国改革需要的不再是披荆斩棘的大斧头,而是手术刀和螺丝刀,需要更加精准地分清病灶或车况,操作时有切有缝,有松有紧。
2.0版的中国改革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虽然今后的改革不一定马上带来“普惠”的成果,但旁观者的心态和看客的心理还是要不得的。不应幻想“一改就灵”,好像改革设计者掌握着神奇的“法器或开关”,一针见效。另一方面,也要警惕那些叶公好龙式的激进变革思潮,鼓吹政治上杀一条血路,将改革变成全盘推倒重来。今后的改革,一方面需要精心设计,一方面需要真正反映绝大多数民众的需求,防止改革导向集团化和碎片化。
如今改革的大政方针已定,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将要设计和出台更加细化的实施方案或措施。今后在设计和实施改革政策过程中,既要避免闭门造车,防止集团争利或部门利益;又要远离民粹思潮的压力,改革利益导向做到最大程度上面向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发展无止境,改革不停步。今后的改革,看准了,想好了,就要干起来。当然,今后10年的改革也不仅局限于《决定》列出的那些目标。比如完善公务员制度,建立能上能下公务员流动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共和国公务员职级和薪金制度;住房制度改革;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党内自我净化制度,提高党的生机与活力;与时俱进,完善机构和编制制度,建立中国特色的、与改革发展事业相符的机构编制制度等。▲(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
《决定》体现“治理民主”
杨光斌
针对很多国家因实行了西式党争政治而导致的治理失序和“无效的民主”,我曾提出超越自由民主理论的、由“社会参与—自主性回应—政府责任”三要素所构成的“治理民主”(governable democracy,直译为“可治理的民主”)。可以用“治理民主”理论解读《决定》。
社会参与。《决定》所要改革的领域、问题之全面、之深刻、之细致,是很多人包括我本人所没有预料到的。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所有要改革的领域和问题都是社会各界和社会科学所争论和建议的:比如经济学界经常批评的过去10年计划经济式政府调控,《决定》规定要让市场在资源分配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治学界的显学即“协商民主”体现为《决定》中的建立多层次的协商民主制度,同时中国政治学针对民主化而带来治理失败所提出的“国家治理”概念则直接表述为“国家治理体系”;法学界的呼吁则直接体现为“法治中国”,回答了意识形态化的“主义”之争;人口经济学家的呼吁换来的是放开“单独二胎”……凡此种种,无论是宏观体系、中观领域还是微观问题,都是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结果,携手共进的表现。中国社会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有了初步的自主性,必然要讨论、批评和建言公共政策。
![]() |
(责编:邹雅婷)
三中全会 改革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京ICP证130063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