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3年12月16日15:58|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红线女追思会在红线女艺术中心举行,各界人士、团体、戏迷聚集一堂缅怀大师。追思会现场还举行了专题片《永恒的舞台》首映仪式,该专题片全面回顾了红线女精彩的艺术人生,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在片中首次披露。 |
粤剧展望 联手扶植粤剧新苗
“人们观看这部纪录片总会带着这样的几个问题:为什么红线女能得到这样高的艺术成就?为什么今天还没有出现第二个‘红线女’?在21世纪的电子时代如何迎来新的‘红线女’?”马鼎盛表示,对这三个问题,红线女在生命最后的时刻里,通过《永恒的舞台》给我们留下了答案。
谈到红线女的离去,人们都不禁为粤剧的前途感到担忧。“作为一名粤剧观众,我可以说:粤剧后继无人。”对于粤剧的前景,马鼎盛认为,红线女刻苦用功学习粤剧的时代背景已经不存在了,历史发展的步伐无法阻止,粤剧如何在21世纪的电子时代继续发展下去,应成为业内共同思考的当务之急。
著名粤剧编剧秦中英也向记者表达了自己对粤剧前途的忧思。他认为,今天之所以难以找到第二个“红线女”,跟目前的粤剧配置很有关系。“过去每一位老倌都有自己特定的编剧和乐师,他们会和演员之间有很深入的交流,为演员量身定做剧本和词曲,为他们扬长避短,现在剧团都是挑剧本来演,无法形成演员的特点和独特的流派。”
对于如何在今天找到另一位“红线女”,欧凯明却有不同的看法:“每种流派的艺术发展都有自身的发展历程,当红线女已经达到红派的高度,我们已经不可能找到另一位‘红线女’了,只能继续学习她的精神。”他认为,与编剧、导演、作曲团队相比,更重要的是社会整体对粤剧有一种“文化自觉”的回归:只有当大家把粤剧当做宝贝的时候,我们才能在人才上有所突破。
而广东粤剧院院长丁凡则在追思会上回忆,过去无论粤剧院大小事情,红线女都会亲自过问:大到联名上书申请资金建造新剧院,小到每一位青年演员的艺术发展、以及每年的退休演员的聚会,她都一一记在心头。“无论做戏做人,红老师有太多的宝藏留给我们,今后粤剧界应当继承红线女对粤剧行业的关怀精神,联合共同的力量,粤剧才能有发展。”而马鼎盛也认为,红线女艺术中心并不是“红派”艺术一家的中心,它更应作为整个广东文化的中心,与广东文化界发生密切联系,成为培养新型艺术人才的枢纽。
“红线女安息了,但她的艺术精神永存,红线女艺术中心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打开。”马鼎盛不无深情地说:“我希望各位能常回家看看!”
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
红线女在《永恒的舞台》一片中,不仅通过真人口述历史,展现了自己的从艺经历,更通过她和儿子马鼎盛之间生动精彩的互动,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家庭生活,部分戏内戏外鲜为人知的故事还是首次披露。两人的对话之间充满幽默逗趣的口吻,气氛轻松家常,反映出红线女平易近人的另一面,记录了一代粤剧名家的最后风采。
同唱“马腔”见证母子情深
红线女年轻时学戏十分勤奋,但当谈到师从马师曾学戏的情况时,她突然反问儿子:“你还记得你老爸唱的多少部戏?”马鼎盛说:“不多,就只有几部而已。”在红线女的鼓励下,马鼎盛开腔唱起父亲马师曾在粤剧《关汉卿》里的一段唱词:“这血儿,化作黄河扬子浪……”唱到一半,马鼎盛突然唱不上去,红线女立即赶来“救场”。在母亲的和应之下,两人协力才补完了唱词的下半句。
最满意的电影是国语片
红线女一生曾拍摄过百部电影,其中不少都在香港完成。在片中,红线女坦白地表示,最初投身电影只是为了赚钱,然而,进步电影改变了她的艺术观。1955年长城电影公司拍摄的国语片《我是一个女人》,为红线女带来很深的印象。“我在这部电影饰演的女人很平凡,却甘于为培育儿女作出牺牲,这部戏也让我接受了爱国思想。”相较于粤剧,红线女认为自己还是比较喜欢电影,因为后者可以重拍。
手中插钉仍坚持演完全剧
《永恒的舞台》除了见证红线女艺术舞台的辉煌历程,还告诉观众一些鲜为人知的“糗事”。在出演《搜书院》时,红线女在一次摔倒的动作上,手部被地上的钉子刺透,她忍着疼痛演完了全剧,没有任何人发现,直到回家伤情才发作起来。还有一次,红线女在舞台上断了裤带,虽然有裙子遮挡,却无法挪动步子。她巧妙地变换自己的步子,一点点将自己从裤腿里抽身而出,顺利完成了演出任务。
![]() |
(责编:牛宁、邹雅婷)
红线女 马鼎盛 插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