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 正文

郭文婧:高校领导落马再次拷问逐利的校办企业

2013年12月27日10:28|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字号:

  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褚健因经济问题,被浙江省人民检察院立案调查,这是又一个被调查的部属高校副校长。知情人士称,褚健此次被查,或与多年前中控科技涉嫌掏空浙大海纳资产有关。(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

  褚健的落马,虽然也是经济问题,但与之前落马高校领导腐败多发生在基建、采购、后勤、科研、招生等领域不同,而是涉及到一个陈旧的新领域——校办企业。之所以陈旧,是因为好几年之前,校办企业可能的腐败就引起了社会议论,教育部也曾要求“全国高校必须规范高校和高校企业的投资经营活动”;之所以新,是因为之前在该领域落马的高校领导,还不多。随着褚健的落马,不仅校办企业牵涉的高校腐败会引起关注,而且,高校究竟该不该办企业,也值得进一步讨论。

  褚健落马是偶然中的必然,偶然是确实落马了,还是源于一位极有分量的教授举报;必然是此前一直有人举报褚健,但大都不了了之。从保护当事人的角度,这位极有分量的教授,被公布的可能性自然较小,但其分量体现在何处,确实值得深深琢磨,是科研极有分量,是对校办企业之下的腐败内情极有分量,还是对利益分赃极有分量?和褚健一样,高校校办企业的腐败暴露也是必然的,因为高校办企业本身就承担了本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角色。

  校办企业之所以会成为腐败的藏身之地,一来因为校办企业的人财物与高校紧紧捆绑,是实质上的管办不分、教企不分,在教育行政化的现实中,更是政企不分,权力与利益相套,本身就是腐败的温床;二来校办企业要么打着服务高校的旗号,关联交易难以避免,权力寻租空间巨大,要么打着高新技术的旗号,利用产业产权或成果转让营私舞弊,容易把国有资产当作“唐僧肉”;三来校办企业真正走上上市之路的毕竟是少数,信息不透明致使监督贫乏,也给校办企业提供了腐败的便利。

  高校要不要办企业,很多人都会拿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来论证其合理性,证据是两个数据,一是80%的硅谷企业由斯坦福大学的师生创办;二是哥伦比亚大学拥有50家校办公司,每年还能成功地创造3000万到7.5亿不等的收入。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发达国家的高校注重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鼓励和支持创业,而一旦创业项目孵化成企业,就会与学校完全脱离关系,学校领导和从事科研的教授们,也必须进行身份“选边”,要么留在高校教书育人,要么去企业赚钱,绝不可能“双肩挑”。

  因此,严格地说来,美国的高校根本就不办企业。在利益的诱惑面前,美国高校也曾经有过冲动,比如1980年的哈佛大学就曾经想过,但却遭到了教授、学生、校友、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巴尔的摩说“大学必须将自己的投资政策与学术政策分开”,《纽约时报》的社论也质问:“这一追钱逐利的行为是否会有止境?法学院为什么不能办律师事务所?商学院为什么不能办咨询公司?工学院为什么不能办建筑公司?”社论还告诫:“大学在追求获利的时候,别将自己的学术灵魂给丢掉。”哈佛最终只得放弃。

(责编:张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高校腐败,校办企业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盘点世界各国文艺兵和劳军拉拉队(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圆脸大赛”爆红网络 圆脸惹人爱完爆瓜子脸

盘点香港10大豪门媳妇(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