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4年01月01日00:02|来源:红网|字号:
深圳宝安福永大洋田正中工业园,当正午的阳光铺满3号宿舍楼前的草坪时,30余个肤色黝黑的彝族小女孩便开始成群结队地坐在草地上吃午餐,午餐是花5元钱从摊贩那购买的盒饭。她们是工业园内一家名为深圳市可立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可立克公司)新近招收的一批员工。这批69名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孩子,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每月仅2000元工资。27日下午,接到南都记者举报,宝安区人力资源局劳动监察大队及福永街道劳动办成立联合调查组介入调查,初步认定可立克公司存在非法使用童工的重大嫌疑。
这年头谁最幸福,集诸多宠爱于一身的孩子们,恐怕当之无愧。按说,除了应试教育和课业负担会带来些许成长的烦恼,已经没有啥能阻挡如今孩子们的幸福童年了,至于“童工”二字,则更是遥不可及的过去时。于是,当现代繁华都市,竟然涌出这样一批肤色黝黑、长期加班的“童工”来,其颠覆性与爆炸性,自然可想而知。
这些来自凉山彝族的“童工”,无疑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有关幸福童年的想象。如果这些孩子被证实真的只有12岁左右,那么,本该是法定受教育的年龄,却早早成为工厂流水线上的一颗颗螺丝钉,而且还以小小的身体承受每日严重超时的工作,这些孩子的境遇,自然令人同情并担忧,而“童工”现象的背后,究竟有着一条怎样的欺压盘剥产业链,更是不免要令人神共愤。
不过,尽管对于这批“童工”的来龙去脉,仍需进一步的调查,但对于凉山彝族的孩子,笔者倒是并不陌生。因为一些机缘,笔者近年曾两次赴凉山彝族地区,与当地的小学生及其家庭有过近距离地接触与了解。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风情,大凉山区生活的贫困,教育条件之艰难,倒是给笔者留下了更加挥之难去的印象。
因为贫穷,凉山彝族的孩子很多营养不良,以致于七八岁的孩子长得和城市里五六岁的孩子一般,十二三岁的孩子则完全象七八岁的。此番发现的“童工”,究竟是真的年龄小,还是因为长得小而被误为“童工”,的确是个首先需要厘定的事实。而对于这些家境贫寒的羸弱孩子而言,上学则更是奢侈而艰辛的旅程。由于教育资源缺失,山区学校的建立本身就十分困难,即便是一所在外人看来十分破败的学校,不仅低矮的校舍来自捐赠,就连教师都是拼拼凑凑而来的志愿者,而就是这样的学校,凉山彝族的孩子们甚至要每日步行往返3个小时,因为家贫,在学校不吃午饭也是常事,这也是当地同龄孩子,看上去却年龄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的上学条件,凉山彝族孩子的失学率,自然可想而知,而由于家贫,这些孩子的家庭对于孩子出外打工的默许与认同,也就绝不意外了。相比坚持上学却吃不上一顿饱饭,“童工”的盒饭没准是梦寐以求的美食,而与其说这些“童工”是受了欺压盘剥产业链的驱使,毋宁说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另一版本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本该是最幸福的童年迎头撞上“童工”,仅仅是指责童工工厂的利欲熏心与违规招聘,仅仅是追究“童工”输送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恐怕还远远不够。“童工”究竟是如何炼成的,本该属于他们的校园究竟在哪里?本该属于他们的营养午餐又是否到了位?贫困山区的孩子究竟该拥有怎样的童年?谁来为这些孩子的基本教育权利与生活保障兜底?假如这些问题依旧无解的话,“童工”们其实回不到本该属于他们的校园,而所谓“解救非法童工”,也就根本无从谈起。
文/吴江
(责编:牛宁)
童工,南方都市报,课业负担,校园,可立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