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 正文

张茉楠:经济避实就虚倾向需引起警惕

2014年01月02日08:39|来源:深圳商报|字号:

实体经济对一国的发展有多重要不言而喻,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为抑制本国经济快速下滑,采取了逆周期的宽松刺激政策。逆周期政策刺激下的经济复苏并不稳定,金融与实体的背离导致全球系统性风险隐患不断上升,中国也不例外。

经济出现“避实就虚”倾向

去年以来,中国不断攀升的社会融资总量以及表外融资、债券融资的大幅增长,与持续下行的经济增速和宏观经济产出形成了极大反差,表现出明显的“避实就虚”倾向:一方面,实体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率下降,周转率降低;而另一方面由于实体经济下滑,债务比率上升,银行隐性不良资产风险开始抬头。

2012年中国五大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占中国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超过60%,利润占到35%;而268家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占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41%,利润仅占20%左右。另外,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货币—经济产出效率由2008年的0.63下降至2012年的0.51,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近20%。整体上实体融资成本趋势性上升造成对实体抽血,尤其是房地产融资对制造业融资形成挤出。

更值得忧虑的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补贴,扭曲了要素市场价格,压低投资成本,体制上的根本性弊端扭曲了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大量增量资金投向投资驱动型领域造成了普遍性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及投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

而相对于其他低息货币,人民币利率较高,特别是在美欧日超大规模量化宽松,以及新兴经济体国家央行纷纷降息的背景下,境内外正利差进一步刺激套利资本流入国内导致人民币加速升值,并导致陷入了“货币升值——跨境资本流入——本币升值”的循环。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在平衡国际与国内、实体与金融之间遇到政策两难。

今年仍需控制增量优化存量

未来金融领域风险值得高度重视,鉴于不同信用市场之间错综复杂的内在关联,央行已经越来越难以稳定流动性条件:一方面金融市场化改革,政府对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的鼓励可能导致信贷扩张快于预期,而另一方面,对银行同业业务和表外资产的监管,也可能导致流动性的结构性趋紧,这种情况在未来几年内可能都是常态。

因此,从2014年货币政策的取向上看,总量政策将难有大作为的大背景下,以及三中全会金改主基调,预计未来几年货币当局将立足于“控制增量,优化存量”,金融改革的战略取向和路径应当围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展开,以下三大领域将是重点:

推进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形成使实际利率与汇率提高到能够真实反映资本和外汇稀缺程度即供求均衡的水平,加快形成中国市场基础利率体系(但前期将会加剧利率水平上升)。

以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市场体系和多元金融工具加速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同时为高新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战略新兴产业、城镇化提供金融体系支持。

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金融供给体系为突破口,促进金融转型与实体经济转型相匹配,放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培育中小或小微银行信贷体系,推进民间融资阳光化、规范化,防止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资源的过度挤占。(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

 

(责编:宋胜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实体经济,经济复苏,经济增速,央行,货币政策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盘点世界各国文艺兵和劳军拉拉队(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圆脸大赛”爆红网络 圆脸惹人爱完爆瓜子脸

盘点香港10大豪门媳妇(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