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2014年01月03日13:55|来源:燕赵都市报|字号:
新华社日前报道,在广东佛山、东莞等地,申请一套公租房,至少需办7个证等待90天。繁琐耗时的行政审批流程,令大量公租房的需求者只能望“房”兴叹。
证件多、手续繁、时间长……原以为,公租房配置,剥离了户籍限制,已向外来工敞开了大门;可没想到,紧随而至的还有社保缴纳年限等要求;而闯过“申请资质”关,后续的繁复流程,又像是数道关卡,将他们拒之门外。在审批“拦路虎”面前,许多人也只能是望而却步。
申请一套公租房,至少要7个证。在办证难的语境中,此举无异于设障。这“繁文缛节”,对羁旅在外、经不起“拖”的外来工而言,恐怕更难HOLD住:为搭上保障房的便车,还得奔忙在办证路上,来回折腾,实在太过麻烦。也难怪,许多外来工宁愿选择租赁农民自建房,虽然条件差点、租金相差无几,好歹手续方便,不用考验耐心。
在此情境下,许多公租房沦为“空租房”,入住率低、闲置严重,也就不足为奇。据了解,截至去年 10月18日,佛山市已建公租房8450套,可空置率却高达40%。一边是不少外来工只能栖身于工地、棚户区、农户出租房,一边是公租房大量空置,二者犄角相对,也指向了公租房利用率的低下。
公租房覆盖面窄,难以物尽其用,最直观的原因无疑是,前置性的准入门槛过高,资质审核太严:比如证件上,需收入证明、劳动合同、计生证等;审批程序上,要经过“三审三公示”——— 它须经居委会初审、街道办复审、区住建等10多个部门终审等,作业面广,流水线长。这相当于抬高申请门槛,也让其保障的点与面受限。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删繁就简,放宽门槛?当地官员点出个中因由:审核过严,主要是怕“出问题”,避免部分人蒙混过关。确实,公租房毕竟意在“兜底”,若不设防,任人“浑水摸鱼”,势必衍生出鸠占鹊巢的乱象,让投机者捞得分肥机会,也削弱公租房的保障功用。而加强把关,是避免资源错置的不二途径。
问题是,舆论对住房保障工作的评判,总是“结论导向”:表面上看,从严审核,保证了分配公平,可其“副作用”却是申请成本畸高,非但无法对接合理需求,反而对其形成挤出效应。当公租房沦为“画饼”,只能用来刷政绩,难以发挥其“住房托底”作用,它注定会遭到诟病。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最新民调就显示,民众对保障房供应数量和分配公平,评价以不满居多。
无可否认,在关乎公租房的制度设计上,存在“分配公平”与“效率保障”的排序,它亟须合理权衡。而就现状看,申请流程“吓跑外来工”,至少表明了政策尚存瑕疵,离合理还有差距。
当然,这并非否定程序本身,而是旨在实现规则最优化。比如说,审核流程可适当压缩,如恪守“如非必要,勿增实体”原则,将办计生证之类的附加条件剔除;合并社区与区(镇)两个层级的例行核查,实现信息联网和共享,同步公示;针对审核任务下沉到居委会,而居委会工作繁重、人手紧缺(多为兼职)的情况,可设专职人员,提高审核效率与专业性。
而这般“优化”,也需落脚于公租房定位的理清。在眼下,有些地方建公租房,只为完成指标,至于房子能否“物尽其用”,则不在考量范畴内。在有些官员看来,公租房供给,并非指向保障,而是政绩“盆景”,仅供观瞻。殊不知,它本是政府应履之责,而某些信息核查的成本,也该由其承担,而非完全转嫁给民众。
纾解公租房在“需求端”的困顿,说到底,须从程序简化着手,去实现供需对接,让民本关怀嵌入到保障落地的过程中,而不是让善政“画饼化”,为百姓徒增烦扰。
(责编:牛宁)
虚置,分配公平,变身,兜底,空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