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 正文

金振蓉:在雾霾研究中普及科学

2014年01月06日02:36|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字号:

关于机动车排放对北京PM2.5“贡献”率之争,对公众来说,是一次关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普及。在这一过程中,公众更应该关注的是,专家提供的数据、给出的结论是怎么来的。

刚刚过去的2013年,连续几场雾霾让公众纠结不已。而新年钟声才响过不久,媒体报道的中科院大气所张仁健研究员关于北京机动车排放对北京PM2.5“贡献”不足4%的结论,令公众更加纠结:看来,限车也没用啊。

1月3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中科院的新闻发布会消息,雾霾研究专家就张仁健的研究结论,谈了两点看法。一是4%的结论显然是被严重低估了。二是这一结论与其研究是一致的,就是说并不假。(详见光明日报1月3日6版)那么,明天再有一个研究出来说占20%、30%,或者50%,我们该信谁的?

其实,不独雾霾研究,在涉及公众关心的健康、食品安全等问题时,我们也常常陷入这样的迷雾之中。有些研究和我们的生活常识有出入,有些研究与我们的感觉不一致。就拿雾霾来说,4%的结论,与我们的日常感受差距实在太大。但是,这样的科学论文为什么能够发表?研究结论为什么会被学术界接受?这就要说到尊重学术研究规律的问题。

学术研究是一种求证科学。它从一点出发,按照科学的研究方法,必然得出一个结果,这一结果不受任何其他因素影响。具体到这个4%的研究结果,它有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方法,就是说,这一结论,有严格的限定条件。如果条件换了,结论自然不同。如果你知道了,他的研究只选取了一个点上的数据,他所说的污染,只是指一次源的污染,并不包含二次源的污染。而生活中,广大公众遭受的汽车尾气污染,大量的是由于尾气排放与大气混合后形成的气溶胶,其成分非常复杂,这种二次源的污染,对人体十分有害。

这也就能解释社会上对雾霾形成原因的各种不同说法。科学家们所要努力的,就是要把这种限定条件设定得更加真实、客观、全面一些。而这件事本身,对公众来说,倒是一个关于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普及的好案例。在信息传播日益发达的社会里,普通公众天天都会接触到各种数据,各方面的专家也会通过传媒,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种种不同的观点。对此,公众有时会欣喜,有时会沮丧,有时会无奈,有时会无所适从,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公众常常希望有一位权威专家出来提供一个权威的说法。殊不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恰恰被我们忽略了,那就是,专家提供的数据、给出的结论是怎么来的。(金振蓉)

(责编:牛宁)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雾霾,科学精神,科学论文,研究结果,贡献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盘点世界各国文艺兵和劳军拉拉队(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圆脸大赛”爆红网络 圆脸惹人爱完爆瓜子脸

盘点香港10大豪门媳妇(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