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 正文

寇军:“三公”经费的“余钱”需要花得明白

2014年01月08日00:03|来源:红网|字号:

近期多个省市都公开了2013年“三公”经费支出,与去年相比降幅均超预期。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表示,“三公”经费的公开,是政府财政公开透明化的表现之一,压缩下来的资金可转用于民生。

随着一波又一波厉行节约的各项规定出台,2013年“三公”经费支出缩减大有成效。能够获得如此丰硕的成果,首先是“自上而下”强有力的推进方式发挥了作用,在源头上约束了“三公”消费;其次,从接待、用车、会议等各种细节入手,具体详实的“微管理”,让实施有了遵照的标准细则;第三,加大制度执行的力度,动真格地进行严厉惩处,为缩减经费支出的各项政策扫清了障碍。

就缩减“三公”经费的客观效果看,一方面避免了“瓦格纳法则”预言的那种公共财政增加的现象,站在政治清明的高度,使庞大的政府财政支出有所“消肿”,提升了党和政府在民众中间的公信力;另一面,通过减少“三公”消费,营造了健康有序的经济发展的环境,让过度依赖政府消费的产业和行业,逐渐回归市场,面向公众。

其实,缩减“三公”经费最为直接的目标是“省钱”。当下的“三公”经费还有“余粮”,把这部分资金的用途如何落实好,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说白了,“省下来的钱,到底该怎么花?”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对此,专业人士纷纷提出了个人观点,一致认为,“应该将钱投入民生保障,加强社会稳定。”比如,前段时间媒体报道过的“井底人”,都市中与高楼大厦并存的“棚户区”居民,农村中的留守老人、儿童,等等,他们的现实困境,都是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亟待及时解决。另外,诸如农村教育、居民医疗养老、文化生活等民生领域,长期存在投入不足的状况,也需要财政资金的倾斜。

“三公”经费的“余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免费馅饼”,依然是公共财政总盘子里的一部分,应当从提高财政投入绩效的角度用好钱,不能再走粗放式财政投入的老路。而类似“争当贫困县”、不愿摘下“贫困帽子”的现象,给公共财政的透明度、绩效考核机制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尤其值得记取。如果政府花钱只有大数,不算好“小账”,一笔原本是“省下来的钱”,又可能会通过其他渠道付之东流。

虽然缩减“三公”经费剑指腐败现象,可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政府“管钱”、“省钱”和“花钱”的能力水平。因此,从政府财政预算的理想方式来说,每一笔钱都应该有一个“预算博弈”的过程,不能再以模糊的办法轻易地确定其用途,必须加大财政信息的透明度,以绩效管控来制约财政资金的流向。

由此可见,厉行节约反腐败,其中最为核心的做法是以公共财政为突破口,通过严格的财政制度建设来管住钱,从而赢得了民心。对于“省下来”的所谓“余钱”,更需要谨慎行事,让钱花在刀刃上,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才能真正巩固缩减“三公”经费取得的成果。

文/寇军

(责编:牛宁)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三公,经费支出,消肿,棚户区,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盘点世界各国文艺兵和劳军拉拉队(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圆脸大赛”爆红网络 圆脸惹人爱完爆瓜子脸

盘点香港10大豪门媳妇(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