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滚动 纸媒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博采众长>> 正文

宋子文:关于邵逸夫百年基业的历史误读

2014年01月08日08:12|来源:海外网|字号:

  107岁高龄的邵逸夫终告辞世,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又将走出故纸堆,被媒体舆论与坊间大众所关注。作为香港电影的先驱,娱乐王国的至尊教父,邵逸夫的事迹被记录频多,却也不免被人曲解误读凭添了不少谬误,在我们向他致以敬意的同时也要以审慎的眼光将那些尘封旧事给予回顾。

  误读一:四兄弟创办“天一电影公司”

  邵家是个大家族,其父邵玉轩育有5男3女,邵逸夫排行第六,故后人称他为“六叔”。邵家的电影之路始于老大邵醉翁,他于1922年就开始在上海经营舞台开办剧社创作了大量“文明戏”,并于1925年与弟村人、仁枚创办“天一电影公司”,三人各司编、导、制等职齐心上阵,创作了不少颇受民众喜爱的娱乐片,此间邵逸夫上学还未毕业,并未参与,所以并非是兄弟四人合办,舆论界对此报道一直有误。

  邵逸夫的事业起步是在南洋,1926年他结束学业后并未进入“天一”在醉翁身边帮忙,而是被三哥邵仁枚带着下了南洋做拓展,几年里他身兼放映员、采购员等职,做得都是些辛苦差事,把“天一”电影逐渐普及到了东南亚民间,为日后成立影业公司打下了坚实的民意基础。这时期的邵醉翁其实对这个小弟弟并不看重,觉得他在电影方面毫无天分,并不如村人与仁枚能编能写有创作才华,只能靠勤勉做些苦工,但是谁又能想到就是这么个无才的小弟日后能创建庞大的影视帝国,事业规模远远抛开醉翁当年红火一时的“天一电影公司”呢。

  误读二:真正的“邵氏兄弟影业”何时创办

  邵氏兄弟影业的创立要有所区别,1930年在新加坡创办的“邵氏兄弟”只是发展雏形,业务受限于影院放映传播,并无制片资质,所有制片业务仍然要通过上海“天一电影公司”与香港“天一制片厂”完成,而且业务与资金也都不独立,仍只算作“天一”的海外子公司,法人是邵仁枚。真正意义上的“邵氏兄弟影业”应该是1958年在香港所创办的,这才是邵逸夫自己独立迈出的第一步,自己独揽大权开始了电影王国的构建。

  误读三:邵氏兄弟的第一部电影《白金龙》

  另外,关于1934年出品的电影《白金龙》的事儿被说道很多,称之为是邵氏兄弟的第一部电影。但是我们要看到,这部电影的出品机构标明了是上海天一电影公司,拍摄时天一香港制片厂,监制是邵醉翁,导演是汤晓丹,并无“邵氏兄弟”的名分,而且我们要清楚的是那时的“邵氏兄弟”并无制片资质,又谈何出品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呢?而且我发现很多媒体报道说《白金龙》是中国首部有声片,这就是错上加错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上海明星公司在1931年出品的《歌女红牡丹》,《白金龙》只能算是第一部粤语有声电影。而且这个第一其实也有争议,原因是虽说影片拍摄较早但由于被禁演的原因并未及早公映,同期已有其他粤语有声片做了公映。

  误读四:邵氏与粤语片的黄金时代

  邵氏兄弟香港电影公司的创立,是集中目标大力发展国语片,与粤语片关联不大,所以媒体在总结报道时就不要再一厢情愿地拿所谓的粤语片黄金年代来说事儿了。邵逸夫在五十年代末曾有断言“粤语片必死”,所以自起步阶段便力主主打国语片,目的是为了打入台湾市场与占据东南亚市场,日后果不出他所料,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便有诸多粤语片公司倒闭关停,到了七十年代便已难寻踪迹了。所以一直有舆论说,邵逸夫以及他的邵氏兄弟影业是杀死粤语片的凶手,我觉得这话说的歧义,国语片的壮大是东南亚市场所取决的,本地有限的资源不足以生存与发展,邵逸夫只是比旁人多了些远见而已,他不来做这事儿也会有别人来做。

  误读五:邵氏影业为何走下坡路

  看到有声音说邵氏影业七十年代中期开始走下坡路,是因为没有李小龙和成龙这样的大明星,我觉得这里面的曲解可就大了。邵氏电影的下坡路始作俑者不是旁人,其实是邵逸夫自己,自六十年代末他创办无线电视台开始,便已有了全力打造电视王国而渐渐淡出电影制作的想法,七十年代初与丽的电视台的市场争夺战杀得如火如荼,挖人挖角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几乎已经让他没有精力再分心至电影业的发展与扩张上。邵逸夫认为,未来是电视的天下,电影迟早会被市场所淘汰,所以在打掉丽的之后便倾全力经营电视帝国,想把影业的全盘力量全部转入电视业,所以,邵氏电影的投入是呈逐年紧缩的状态下延续的,直至八十年代初全面关停制片业务,这时候甭说一个李小龙或成龙,就是十个百个也没法逆转邵逸夫的决心,事实证明他虽然判断上有所疏漏,但大方向却是没错的,电视业让他更加成功,即便十几二十年后嘉禾等一批对手倒掉也无人能撼动邵逸夫早早立下的电视王国的基础。

  广为人知:精明商人与慈善大家

  早年间邵醉翁有一点没有说错,邵逸夫不是一个有电影理想的人,但他绝对是个最精明最敏锐的商人,这是他在观察邵逸夫在南洋发展时不与竞争对手死拼反而是致力于“用拷贝换戏院”等事迹后做的判断。事实也正是如此,邵逸夫在商界做到了旁人无法企及的一切,无论是传播影响还是社会声誉,虽说很多年间颇遭同行同业们抨击诟病,但广大民众还是对他赞赏有加并树为翘楚的。对于广大国人来讲,即便不熟悉邵逸夫其人,也会对这个名字倍感亲切,近三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公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兴建了5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目前,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中国各地。事业有雄心,生活有大爱!这才是邵逸夫受人尊敬受人爱戴的原因,曾经的电影王国、电视帝国、娱乐王朝对他而言只是人生的一个侧面,他的价值绝不仅仅与此,在此,以一个从“逸夫楼”中走出来的徒子身份向其深鞠一躬,愿老先生天堂安好!千古!

(责编:牛宁)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邵逸夫 邵氏兄弟 邵醉翁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盘点世界各国文艺兵和劳军拉拉队(组图)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圆脸大赛”爆红网络 圆脸惹人爱完爆瓜子脸

盘点香港10大豪门媳妇(组图)

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吉林|南粤|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