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纸媒滚动
2014年04月21日08:11|来源:中国青年网|字号:
这两天,南京的一些学生家长特别忙,就为一件事儿:给孩子办理户口挂靠或者落地。而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证明孩子的户口在名校所属辖区,这样孩子就能上一个好学校了。事情的起因,就是南京市正在进行的“小升初跨区借读生回户籍所在区教育局登记报名”。一些户籍不在名校学区的家长,纷纷给孩子的户口找个好地方。个别学生家长甚至是不惜用离婚的方式,来达到孩子上名校的目的。(4月20日中国广播网)
且不说假离婚可能会假戏真做,造成家庭破裂;从报道来看,就是办理了离婚手续也未必能让孩子傍上民校。为了孩子上名校,家长假离婚显然不可取。但是,我并不忍心责怪家长们。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担心孩子输在第一起跑线上,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家门口的学校不错,或者他们有办法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他们根本不会动假离婚傍名校的歪脑筋。
放眼望去,不仅是假离婚傍名校,为了让孩子上名校,家长可谓脑汁绞尽,办法五花八门。《生活新报》曾报道说,老师家访发现,昆明某名校附近一座公厕的门牌号居然落了24个人的户口。《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更能说明问题:乌鲁木齐市城区有近300万固定人口,人户分离总数超过20万人,其中18万人是“为了孩子上学,户口跟着名校走”。
问题是,政府已经划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就近入学的范围。家长为何不买账,削尖脑袋择校呢?其实,假离婚也好,落户公厕也好,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惹的祸。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资源僧多粥少,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讲,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应该把教育投入向薄弱学校倾斜,但是,地方政府基于教育政绩的需要,并不愿意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建设,因为名校基础本来就不错,投入名校效果立竿见影,容易出成绩,而薄弱学校投入欠账多、见效慢。地方政府往往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名校身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举全市之力”建设XX学校的标语,便是佐证。由于名校与薄弱学校发展不均衡,形成了薄弱学校生源锐减,名校爆棚的择校局面。最近还有报道说,一些城市流行共建生、条子生。
虽说不少地区开展了学校标准化建设活动,教育资源经过整合,名义的重点学校被取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有所改观,但是重点学校很快换上示范学校的招牌,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这既有硬件差异,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而一些地方谈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多像肯德基开店一样,倾向于给薄弱学校补充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育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等教育软件配置成了教育发展的软肋。由于教育评价机制单一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之间教师的物质待遇与事业发展环境也不一样。学校对优质师资多采取保护措施,造成师资流动困难,这也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一大壁垒。
如何打破择校困局呢?我以为,家长有私心,学校有私心,但政府不能有私心。虽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均衡义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不会一蹴而就。但是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要拿出诚意、付诸行动,在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把一碗水端平。如果教育评价机制与教育政绩观不改变,地方政府不从教育大局出发,死守名校面子,热衷名校建设、忽略薄弱学校发展;不解决假离婚傍名校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即使官方再三强调“不择校”,择校问题并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教育资源配置矛盾突出的地区,择校问题甚至会愈演愈烈。
反之,如果教育投入跟上了发展的步伐,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均衡,学校的利益冲动得到了有效遏制,择校现象逐步退出教育历史舞台。又有多少家长为孩子上名校冒险假离婚呢?(叶祝颐)
(责编:宋胜男)
名校,教育公平,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评价,假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