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记忆南粤鲁东中原创投成渝书画赣鄱旅游IP电视华商纸媒滚动
2014-07-28 06:39: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以《后会无期》前推,那些赢得高票房电影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传统电影思维的没落,只说明,在“营销至上”的当下,明星操纵娱乐的能力被放大了,等到观众对新导演们所谓的“创新作品”由新鲜变成厌烦时,传统的电影创作思维仍会成为市场主流。 |
《后会无期》是韩寒风格标志性的作品,这部和韩寒小说《1988》情节有所重叠的电影,糅合了他博客写作时代的犀利风格,以及在微博上成为“国民岳父”后的自黑情结,可谓是一部最能观察到韩寒审美品位与价值观倾向的“完整”作品。
但对于电影从业者以及影迷来讲,《后会无期》无法被称之为一部“完整作品”,它的散文化、抒情诗化,使得它在形式上更像一部“作家电影”,回避它的文艺片属性而拿里面为数不多的商业元素大加营销,是为了更多的票房回报,但却掩盖不了它是一部不折不扣文艺片的事实。
以文艺片来与郭敬明的“商业大片”《小时代3》竞争,《后会无期》处在类型上的弱势,但3天2.2亿元的票房,还是让它成为一部值得观察的作品。有人说,以《后会无期》为标志,传统电影思维已经彻底落伍,电影市场迎来了观众更新、创作理念革新的时代。
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从徐峥、赵薇的电影在票房上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国产电影市场就进入了谁也看不懂的时期,更多非职业、高票房导演的出现,让电影业“乱拳打死老师傅”的事件频出。郭敬明和韩寒这两位80后作家介入电影圈做得风生水起,尤其是在电影营销方面,完全将电影老炮们甩在了身后,电影业正更多地被新人导演所引领,“新电影人”对市场的刺激,正在掀起连锁反应。
每个“新导演”都能够狠捞一笔票房,在于观众需要新鲜感。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已经带不来新鲜感,单凭片名就能揣摩出他们要拍什么。同样地,北上的香港导演也乏善可陈,对内地市场的迎合让他们失去了自我。而那些从来没当过导演的明星,被寄予了厚望,哪怕公映之后被证实电影质量不过如此,仍阻止不了观众继续把视线投往下一位蠢蠢欲动的新人导演。
“新导演”的特长不在于电影而在于营销。从赵薇动用多年圈内关系推动《致青春》成为话题电影,到韩寒用尽网络营销新手段炒热《后会无期》,“新导演们”更像一个个营销高手而非创作达人。在整个作品的链条形成中,营销被放在最前端,而作品却成为最末端。观众更多是在从众消费潮流,而非欣赏电影本身。被营销裹挟着走进影院的观众,同样也会被营销洗脑,把所谓的“金句”当成电影的价值,而忽略电影创作中流露出的缺陷与弊端。
但是,以《后会无期》前推,那些赢得高票房电影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传统电影思维的没落,只说明,在“营销至上”的当下,明星操纵娱乐的能力被放大了,等到观众对新导演们所谓的“创新作品”由新鲜变成厌烦时,传统的电影创作思维仍会成为市场主流。
无论是欧美电影还是日韩电影,都还是在老老实实按照传统思维拍电影,电影的格式、结构、主题、叙事、价值观等等都没有脱节变形。所谓的创新,体现的只是电影个性的变化和时代气息的融入,以及往电影里灌注的精神内容。若说表面华丽、内容苍白的电影,或者反情节、无故事的电影,会是日后电影创作的主流,谁都不会相信。
快速成长中的中国电影市场,正在以其巨大的包容性,来容忍一些电影的“胡作非为”。但是一旦等到这个市场进入成熟期,好电影必然回归本位,不以票房为唯一目的的作品会重新得到观众的追捧。
(韩浩月,知名影评人,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