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媒体集萃>> 正文

慎用权力,墨宝方能“流芳”

2014-08-15 08:40:25|来源:红网|字号:

  “大老虎”现形,怎么处理他留下的“墨宝”似乎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最近中国石油大学就因此陷入舆论漩涡:先是刻意用火箭模型遮挡住了落马“著名校友”的题词署名,后又将学校新闻网上与其有关的报道悉数删除。相比中国石油大学遮挡题字落款的“温和”做法,各地对于落马官员“墨宝”的处理方式显得更为直接,哪怕是刻在石头上,也是一个字:铲。(8月14日《北京青年报》)

  说实话,老虎落马墨宝被铲,合情合理。于情,随着官员落马,其违法犯纪的“彪悍”人生必然曝光,形象自然会一落千丈,从健康阳光走向“臭名昭彰”,让其墨宝长期留在显要位置,供人膜拜显然有碍观瞻。于理,很多官员的墨宝,本身就一文不值。只是披上了权力的“外套”,才变得价值连城。如今锒铛入狱,其题字自然会被“打回原形”。

  舆论对删除墨宝有“情绪”,并非是出于对贪官的同情,而是对部分单位“人走茶凉”的功利主义心态不屑。试想,官员在位时,相关单位早请示、晚汇报,将阿谀奉承用到了极致。甚至为求“签字留痕”不惜动用一切关系、一切手段。官员倒台立马撇清关系,题字、签名、报道全部清除。如此两面做派,谁看了心理会舒服?

  其实,比功利主义心态更可怕的是地方政府夸张的献媚。即使是田凤山、成克杰、胡长清等“题字癖”,也不会恬不知耻的主动要求给人题字。大多数情况是,在地方官员的强烈请求下,才“半推半就”的挥毫泼墨。官员落马后,相关单位急于删除各种“签字留痕”,是为了与贪官划清界线,遮蔽自己向权力献媚的丑态。

  然而,墨宝可以铲除,可献媚心态能删去么?恐怕没那么容易。君不见,各大学校的校史馆,各种“校友”题字题词琳琅满目。虽不能以偏概全,但相关院校、单位的“题字库”的爆棚,很能说明问题。据报道,北京某画院常组织离退休官员书画爱好者赴各地采风、题刻、出书,几年下来所获颇丰。究其原因,该院长解释道“地方上要虚名要贴金,老干部们乐得游山玩水还有‘站台费’可拿,各取所需而已。”可见地方的题字需求依然旺盛。

  对官员而言,落马官员墨宝被铲,其实是个清醒剂。人家求你的墨宝,并非是因为你的字写的行云流水、大气磅礴,而是看中你手中的权力。倘若,对方一忽悠,自己就飘飘然起来,忘了了对权力的尊重,很可能会复制墨宝被铲的一幕。因此,防止自己重蹈覆辙,并非是简单的不题字、不留言,而是要慎用权力、敬畏权力、用好权力,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墨宝”,镌刻在群众心中永不泯灭。

  文/薛家明

(责编:宋胜男)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墨宝,慎用,权力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媒体:中央巡视与专项追逃内外联动反腐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最美中国名校“校花”巡礼—吉林篇(高清)

阎锡山在山西的最后时光(组图)

评论|咨询|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