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 正文

官员举报者不能独善于举报者保护生态

2014-08-20 09:05:00|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字号:

近两年来,引起社会较大关注的社会各界人士实名举报官员案例已有多起,而“官员实名举报官员”是其中一部分,他们成了官场的另一道风景。记者梳理新世纪以来官员举报官员情况,发现举报者结果各异,他们有的达到举报目的,有的因举报吃了官司,有的为此丢了性命。(8月19日《河南商报》)

官员举报官员,较之于一般举报案件,其因举报者身份所呈现出的特殊色彩是客观存在的。也正因为此,官员举报者与被举报官员的命运,就更受人关注。从媒体盘点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其结果显然难以令人乐观,其中“被举报者安然无恙,举报者却遭受变故”,更让人错愕。但如果联系到整个举报人保护生态。官员举报者的命运,很难说是特例。事实上,在谈论“官员举报官员”这一话题时,本身就不能脱离整体的举报氛围。

联系到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举报人命运的统计结果——向检察机关举报涉嫌犯罪的举报人中,约有70%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可以说,官员举报官员案件中的情形与一般举报案件并无明显的差异。而联系到官员的举报方式,就更可以说明这种同一性。

正常情况下,官员作为体制内人员,本应该对于被举报官员有着更为有力的线索和证据,对于自身安全的保护也更为有力,因此在方式上也理当有所不同。然而,就公开的案例来看,官员举报官员并没有选择与一般举报者不同的举报方式,无论是论坛发帖还是微博实名举报,也大多是倾向于选择公之于众,诉诸媒体与舆论来引起关注,继而谋求举报的成功。这一方面证明,体制系统内部的正常举报途径,同样不够通达;另一方面,在举报人的命运上,不管是官员还是普通公民,都存在安全之虞。

官员选择实名公开地举报官员,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因为在内部举报,一来可能担心因为举报对象的势力过大,举报受阻;二来容易反被“抓辫子”,不利于自我保护。现今官员举报者的增多,固然反映了个性官员或者直言官员的增多,但官员选择以实名举报的方式举报同僚,仍是以谋求舆论支持的途径来提升举报的成功率,在本质上对举报制度与反腐制度改革并无增量效应,更谈不上成为“反腐利器”。

因此,面对官员举报者的命运时,尚需一分为二地看待。首先,无论是官员举报者选择诉诸媒体与舆论的举报方式,还是其命运上的不确定性,都说明正常的体制内部的举报管道的逼仄,因此,借此反思如何打通体制内部的反馈与举报通道,尤有必要;其次,对于举报人的保护和良好的举报氛围的构建,并不能在官员举报者与非官员举报者之间进行区分,一个健全的举报人保护制度理应无差别的保护每个举报者,让每个举报者拥有可以受法律保护的被确定的命运。

官员举报官员也是公民举报的一部分,他们的受保护程度同样是整体举报保护生态的一种真实体现。如果整体的举报氛围得不到好转,举报人的保护制度不能有整体性改观,他们的命运难以得到根本性的保障,不能“独善其身”,就难言意外。毕竟,当选择作一个实名举报者,官员身份已经不重要,因为,只要举报者的行为合法合规,就应该受到法律的等同保护。(朱昌俊)

(责编:于川)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官员,举报者,保护生态,保护制度,河南商报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媒体:中央巡视与专项追逃内外联动反腐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最美中国名校“校花”巡礼—吉林篇(高清)

阎锡山在山西的最后时光(组图)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