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滚动

海外网海外网>>评论>> 正文

新京报:科研经费何以能转至院士名下公司

2014-08-26 02:39:00|来源:新京报|字号:

■ 社论

高校科研经费是一个“治理体系”建设,既包括制度建设,又包括环境建设;既需要加强对经费本身的细化管理,又应该尊重科学研究的自然规律。

据报道,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程院院士李宁,因涉嫌将上千万科研经费转移至自己名下公司,被警方带走。李宁的身后有至少4家公司,农大很多老师都知道,李老师的账“不太清楚”。

作为工程院院士,涉嫌贪污挪用国家科研经费,原因除了其个人的贪婪外,更暴露出科研体制的弊端。中国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乃至科研资助体系,是否到了该下断腕决心改一改的时候?

按规定,科研经费从课题申报、审核批准、执行,到中期审查、结项审查,要经过科研部门、专家评审委员会、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层层把关……表面看形成了一个闭环,似乎不存在管理上的纰漏。实际上,很多环节的管理都过于粗放,经费使用与预算不符、浪费贪污挪用、结项审查不严格不及时等问题时有发生。

从学校来看,很多校领导只把课题作为衡量科研水平的指标,重数量轻质量。学校行政部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课题申报和经费管理分别由科研处和财务处负责。科研处只关注项目可行性论证,不审查经费预算是否合理;财务处只负责经费到位后使用是否超支,票据是否合规,不对项目支出结构进行全程控制,更不关心支出是否合理。很多学校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标准模糊,除差旅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学生劳务费等软性费用有具体标准之外,科研活动的主体经费并没有相应标准。李宁能侵吞科研经费,与农大把关不严有很大关系。

从项目负责人来看,一些人拿到项目便以老板者自居,认为钱怎么花就该自己说了算。在使用过程中,无视国家财经法律法规,钻制度空子。要么动员自己的学生找各种票据顶替,或者冒领劳务费,然后再交还给自己,要么通过拆分手头积累的各种项目,简单重组之后逃避审查。而像李宁这样,将科研经费转移至自己或亲友的公司,现实中也并不鲜见。

从项目经费提供者来看,存在的疏漏更多。首先是科研经费滥发,据悉前些年,转基因专项国家一次性投入过大,有200多亿元,最多的时候每年都有二三十亿元的预算,一个课题组可以拿到几百万元。一个项目上拨出如此大量的科研经费,必然难以管理,造成浪费和贪腐。而在项目评审时,只注重审查可行性,而忽视经费预算设计的合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结项审查时,管理办法不严,很多跨3年以上的项目,预算与结算不能及时调整,特别是对结余资金更疏于管理。

现行的资助体系,过分看重985名校、学术名家,很多普通院校、青年教师难以申请到项目,很多学术研究缺乏事后追认的资助手段。资助体系设计上的马太效应,容易滋生一些大牌教授只负责揽活儿,然后再层层分包,最终导致科学研究上频显“豆腐渣工程”。

高校科研经费是一个“治理体系”建设,既包括制度建设,又包括环境建设;既需要加强对经费本身的细化管理,又应该尊重科学研究的自然规律。毕竟,科学研究不是流水线上的模具加工,单纯的行政手段不可能造就科学家,更产生不了真正的科研创新。

(责编:邱天人)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科研经费,资助体系,科研体制,科研水平,科研活动

评论时政国际娱乐文史地方华商

热图>

最新热点>

媒体:中央巡视与专项追逃内外联动反腐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精选图片>

视频>

论坛热帖>

猜你喜欢>

最美中国名校“校花”巡礼—北京篇(高清)

阎锡山在山西的最后时光(组图)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