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4 16:57:37|来源:经济网-中国经济周刊|字号: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发布报告称,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达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7.4万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一。
这个突然而至的“第一”,其实更适宜被看作对于某种长期性趋势的表达。毕竟若就现阶段中国真实客观的发展水平而言,这顶帽子的含金量着实有限,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显著的。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一国人口总量占到全球总人口近1/5,因此,任何看似显眼的总量指标一旦平均至个人后,中国在世界上的排位往往即刻跌落至平均水平以下。
即便抛开这种常识性的基本认知,单从技术角度来看,IMF的报告也有诸多可商榷处:
首先,购买力平价只是衡量均衡汇率的方法之一,其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对它的测算与应用,必须被置于非常谨慎的限度内。譬如最著名的基于购买力平价构建的汇率指数——巨无霸指数。(编者注:这个指标由《经济学人》的使用而闻名,将麦当劳在各国分店中卖的巨无霸汉堡包的价格进行比较。)目前该汉堡在中国、美国的售价分别为17元人民币和4.8美元,但若据此得出美元兑人民币均衡汇率应为1:3.54则显然失当,因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很难完全避免商品取样的主观性,同时又很难准确评判取样商品在物价体系中的属性与权重。此外,该理论对非贸易品因素(譬如巨无霸价格中必然包含的人力成本)的忽略成为其经常招致批评的软肋所在。
其次,中国的物价水平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这主要因为尽管中国的大多数商品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定价,但上游的基本要素仍然处于不同程度的政府价格管制中,这使得以此为基础的整个物价体系并未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 (譬如环境污染成本就经常被显著低估了),而这种状况长期而言必然难以维系,再加之中国国内流动性过剩,人民币的对内贬值是一种很迫近的隐忧。
第三,市场是最好的验金石,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市场信号表明,人民币汇率自汇改以来连续攀升,目前很可能已经不存在对均衡汇率的显著偏移。譬如今年年初,人民币汇率打破单边上扬态势,贬值预期已有端倪;再譬如近年来中国游客的境外消费急剧飙升,深圳等地居民甚至连酱油等基本日常品也经常过境至香港采购。因此这就更让人怀疑,IMF的购买力平价计算(对实际汇率大幅修正)存在高估人民币币值并进而高估中国经济规模的可能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实对于中国来说,与其记挂这个含金量有限的“第一”,莫不如因之再次温读世界银行总结的规律,即“使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入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战略,对于它们向高收入经济体攀升是不能够重复使用的”。
中国的发展道路还很长。
微笑
流汗
第一 购买力平价 流动性过剩 人民币均衡汇率 中国的发展 购买力平价理论 经济学人 IMF 中国经济周刊 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