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31 07:04:00|来源:海外网|字号:
摘要: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到处充斥着调侃、自嘲的味道,而是应该有一种人人拼命、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氛围。 |
近日,北大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等发布全国首部《屌丝生存现状报告》,为职场基层“屌丝”们画了一张“自画像”:年轻、受教育程度偏低、离家外出打拼、没找着另一半、用安卓手机、月平均收2917.7元……此外报告还显示,在受调查者中,有62.2%的人将自己归类为“屌丝”。对此,研究人员表示,“屌丝”已从一个群体演变为了一种社会心态。
放眼望去,线上线下居然到处是穷哈哈的“屌丝”,自嘲着,也愤怒着,这样的发现未免让人有几分惊悸。心悸之余更需反思:不是只是在键盘前的一种姿态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年轻人自认“屌丝”?
其一,不排除部分年轻人有以如此自嘲与反讽排解压力的需要。人艰不拆,“屌丝”们只好在键盘上挥洒一点热量,让自己的感觉钝化一些;相应的,受到的刺激就会少一些、小一些。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那么只好曲起身子来适应它。而一旦真的放低了身段,才发现这样的姿势未必那么不可忍耐。相反,还可以找到认识社会的另一种视角。
其二,“屌丝”麇集,似乎也颇有“找到组织”的欣悦:既然大家都是“屌丝”,不妨抱团取暖,彼此安慰。有了这样的心理,当其面对望其项背的房价感到挣扎时,当其多年来奔波于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职业底层感到无望时,想到还有那么多的“同类”,也可免于孤单寂寞。这种“找伙伴”的心态,其实是当今网络上“屌丝”蔓延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屌丝”之所以从一个人群演变为一种心态,根源仍在于大家需要面对的外部世界。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大时代,尽管机遇多多,而压力也是空前的巨大。一方面,坚硬的现实对于年轻人形成强力挤压,社会流动变得格外艰难;另一方面,年轻人对于自身的期许也越来越高企,久而久之,外部的冲突自然会转化为内心的冲撞。
与此同时,主流社会似乎并没有特别在意这种心理暗流的变化,依然停留在“青春万岁”的话语模式中:意气风发、追求上进、自强不息、青春无敌……这些依然是对年轻人的判词。在这种外界认知下,年轻人只好把自己层层包裹起来,“宅”是其行为形态,而“屌丝”也就成了群体的标签。
虽然,“屌丝”这样的“自我认同”不乏戏谑与调侃,却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时代一部分年轻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心理情境。面对外部世界挤压的焦虑、不满自身处境却又改变艰难的无力、上升通道逼仄的愤怒……可以说,“屌丝文化”盛行不仅仅是青年的伤,也是这个时代的痛。无论什么时候,青年都是一个社会中最具活力的人群。如果听任“屌丝文化”蔓延,最终伤及的还是民族的未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继续以空洞的教化去引导年轻人,或者干脆闭上眼睛否认这种状况的存在。当务之急,是改变以往那种不着边际的“青春之歌”,俯下身子去倾听、去理解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不只要在“小时代”里为郭敬明们鼓掌,更要到流水线上、工作格子、出租屋里去感知底层青年的苦楚。
从宏观的层面看,也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政策措施,打破固化的利益阶层对社会的垄断,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让底层青年有机会向上流动,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这个社会增加一些激越昂扬的音符。
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到处充斥着调侃、自嘲的味道,而是应该有一种人人拼命、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氛围。
(胡印斌,媒体人,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