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9 07:02:00|来源:海外网|字号:
11月17日,万众瞩目的沪港通在沪港两地交易所同时揭幕。开盘以后,香港北上购买沪股的买盘成交踊跃,下午两点不到,130亿元额度已全部用完。但是,上海南下购买港股的买盘却表现得很谨慎,港股通全天剩余额度80多亿元。沪港通首日交易呈现出明显的“北热南冷”。
沪港通开通首日出现这种情况,是基本符合市场预期的。沪港通的开设,从形式上看只是接通了内地A股与港股的交易轨道。由于香港是一个向全世界高度开放的自由交易市场,因此不仅香港本土市场的资金可以通过这个通道进入A股,而且事实上全球各地市场的资金都可以通过这个通道进入A股。在全球资金的关注下,沪股通100多亿元人民币的可交易额度只能算是“小菜一碟”,自然会被众多饕餮之客一扫而空。但是,对香港来说,它所能吸纳的资金只能来自内地,其资金流量自然不可能与进入A股的资金同日而语,其成交相对清淡也是可以理解的。
沪港通开通之前,尽管沪港两地对它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但香港方面明显比内地表现得更为迫切。由于内地人民币国际化在最近一两年里取得突破性进展,香港原先承担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角色已经淡化,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随着世界各国加强对本国金融市场的拓展,其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功能也在不断弱化。因此,香港对于利用大陆经济优势求得自身发展表现得十分迫切。
按照原先的计划,沪港通将于10月开通,但却未能如愿。此后,香港特首梁振英利用到北京参加APEC会议的机会,与中央政府进行了沟通,得到了中央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促成了沪港通迅速上马。但是,由于内地投资者对香港资本市场的了解程度不够,特别是在用人民币购买港币计价的香港股票时必然要涉及的汇率换算的麻烦,使得内地投资者对沪港通更多地采取了一种观望的态度。
就内地投资者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在沪港通开设以后,大量境外资金进入能够对A股产生什么样的作用,而不是买什么样的港股。经过20多年的磨砺,A股市场在市场监管、信息披露等方面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制度,投资者对此也比较适应,他们对内地的上市公司信息也有多种途径可以了解。但是,对于港股来说,除了一些投资机构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普通投资者只能凭借一些道听途说,缺乏信息了解的便捷通道,因此对参与港股的买卖还不是很放心。由于内地与香港的分治,内地投资者缺乏接触香港传播媒介的条件,因此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港股上市公司的信息,这使他们参与港股投资犹如盲人骑瞎马,其投资风险远远大于对A股的投资。
其实,在电子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将两个交易所的交易信息实时互输并不是太困难的事,即使是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换算,投资者在经历了一个熟悉过程后也很快能解决。但是,在前期的筹备工作中,两家交易所却忽视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互通,从而为未来的交易埋下了不安全因素。在香港,散户投资者已经不是主流,市场参与者主要是投资机构,它们对内地股市早已有精心的研究,并且通过QFII、RQFII等通道有了参与A股的实践,因此这方面的矛盾并不突出;但对于在上海的港股通来说,由于内地股市本身是一个散户投资者密集的市场,他们对于港股上市公司信息不能了解,却会对港股通的发展形成至关重要的制约。假如没有了散户投资者的参与,仅剩机构投资者参与,那么,“北热南冷”这个局面就将长期存在下去,而香港方面通过开设港股通来吸引内地资金的期待也就很难实现。
由于目前沪港双方都对两地股市互通设置了额度限制,因此沪港通目前的交易规模还不是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北热南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凸显了港股在信息披露方面的不足,也及时地提醒香港和内地市场的管理者,必须重视港股通开设后,内地投资者对香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因此,香港方面应该重视香港上市公司信息向内地的传输,要让内地投资者与香港市场一起,在同一时间知晓相关信息。电子网络技术的发达为香港从事这一服务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建议香港联交所开设专门网站,作为进入港股通的相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定载体。在这同时,香港的相关上市公司还可以与内地的媒体广泛合作,使香港上市公司像内地上市公司一样,成为投资者透彻了解的投资对象。
(周俊生,财经评论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沪港通 北热南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