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2 11:12:21|来源:光明网|字号:
如果不是用烧炭、服安眠药的极端方式了结自己的生命,今天洒在这位刚满19岁的男孩身上的阳光,依然会像每个平常的日子一样温暖而灿烂。但是,他绝然地选择了死亡,并且用微博直播的方式,让世人围观着自己如何残酷地一步步走向死亡。
从不知所措的同情、不知真假的讥笑、心急如焚的报警,到确认这条生命回天无力之后顿胸捶足的怒骂,人们的情绪经历了复杂交错、跌宕起伏的种种焦虑、不安与愤怒。很多人不明白,既然死者为大,为什么在这个年轻的生命终结之后,竟然收获最多的不是同情,而是怒骂。
已经不在人世的网友,微博名叫“Neuuuuuuuuuuuuuuu...”,他在自杀之前如此陈述寻求死亡的原因:跟一女子网恋一星期,对方觉得两人不合适要分手,他挽留不得,便买了一盆炭和安眠药在微博直播烧炭自杀。
童话里不敢这么写的感情故事,突然出现在微博上,尽管太多的人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依然有太多的人给出了应有的同情与规劝,很多人通过报警的方式发起了救援行动。但是,自述中承认自己“极端”、“真的很脆弱”的博主,依然将自己的生命,往死亡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奔逐。直到警方通过努力找到他的住所、并将他送往医院抢救,依然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不错,面对这个悲剧的结局,大多数围观者已经不愿意同情,人们更多的是对这个逝者的责怪与怒骂。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责怪与怒骂,非但不是对死者的不敬,反而恰恰是对生命的尊重。
综观全过程不难发现,博主之死,从头至尾博的就是同情。这种同情,不是希望围观者来挽救他,而是他网恋着的这个女孩,能够如他所愿,对他的死亡威胁回心转意。当谁都无法断定这个年轻的小伙是否真的极端到要将自己的生命,为认识才一个星期的女孩而要挟一段一厢情愿的感情的时候,人们尽到了责任。而在他决意走向死亡之后,人们反而不同情他,是对这种对待情感的态度、这种极端死亡的方式,不认可,甚至反感和排斥。他们用很糙的情绪话,表达着这种行为方式的是非判断,不是不尊重、不同情他的生命,恰恰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条生命的更加尊重与同情。
拒绝以死相挟索要所谓爱情的这位女孩,在或许同样也不知男孩行为真假的情况下,用拉黑的方式拒绝回应,是一个女孩面对相识一周的一个男孩,是否需要给出他想要的爱意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态度。拉黑,或许是冷漠的,是决绝的,但主观上,她应该并不是要将这个生命推向死亡。如果每个人在拒绝别人的求爱时,都必须为对方的极端行为负责任,那么,这种强加于人的态度,同样也是一种权利被剥夺的要挟。我们可以为这个女孩没有把事情想得更加复杂些而心存遗憾,但我们没有权力让她在未来的人生中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
死之前的同情与关切,与死后的谩骂是不矛盾的。这时候的同情,无异于认可这种放大悲情的行为方式,也等同于暗示别人——这也是这一种了结情绪的方式。
一个负面的情绪被主人公以直播死亡的方式传递到网络之后,在尽心尽力也无法挽回的情况下,人们不再对这位主人公寄予宽容与同情,表面看来是残酷的、无情的,而实质上却是对生命充满着敬畏,也充满着理性。如果这种对待生活、对待生命的态度可以被同情、被包容,那么,这种死亡情绪便会传导给那些与他同样在处理生活与感情时找不到北的人们去仿效。这是比这个个体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更可怕、更可悲的事情。
一个网友的死亡代价太大,太沉重了些。但在我眼里,网络对于这个生命的终结方式,情绪表达得越刻薄、越冷漠,反而表现了更多的人们对于生活与生命的越热情,越冷静,越理性。这是一个不幸事件所带给社会仅存的幸事。(刘雪松)
怒骂 死亡的原因 直播 微博 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