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海外网>>评论>>媒体集萃>> 正文

张涛甫:“网外之民”不应被舆论遗忘

2014-12-09 09:24:37|来源:《环球时报》|字号:

摘要:社会舆论部分移师网络空间,并不意味着它就完全从现实社会中抽空了。

现在一提及社会舆论,很多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互联网舆论。这种将网上舆论等同为社会舆论的倾向极为片面,遮蔽了人们对社会舆论的全面理解。

不可否认,互联网让社会舆论更加容易被“看见”或“听见”。但社会舆论部分移师网络空间,并不意味着它就完全从现实社会中抽空了。中国有13亿多人,而网民只有6亿多。即便这些网民再有舆论能量,也不能说他们的声音就等于当下中国的社会舆论。那些“网外之民”的态度和意见,也是社会舆论不该遗忘的一部分。

更何况,网上舆论并不是社会舆论的简单复制,它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舆论存在差异。其原因有三:

一是网民结构与社会结构存在差异。网民与“网外之民”在年龄、学历和收入等方面的结构差异,相当程度上导致舆论表达上的分殊,各自产生的舆论面貌也肯定是不一样的。

二是网上的声音受到双重逻辑的规约:即受到网下逻辑和网上逻辑的复合作用。所谓的网下逻辑,即网上的声音多是受到网下现实问题的诱致乃至引爆。所谓网上逻辑,则指互联网的“极化”和“放大”机理。表现为,网下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转移到网上,有时会引起轩然大波。

三是现实社会的舆论表达多是在可控空间中运转的,其变数和风险相对较小。而且,传统媒体很多时候能够过滤舆论中的非理性情绪,将舆论议程锚定在理性表达层面;但网络舆论有时会飞沙走石,惊涛拍岸,易于造成非理性情绪的失控。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若把网络舆论简单等同于社会舆论,显然有失偏颇。社会舆论应包括网上的喧哗众声以及网外的沉默声音。那么,如何打捞“网外之民”的声音呢?

一是须从对网上舆论的单恋中走出来,“网开一面”,自觉倾听网络空间之外的声音。我们素有群众路线的传统,这是执政党用草鞋和布鞋走出来的民心路线,现在需要将其落实到中国的舆论实践中,于无声处听民声,莫被网上的喧嚣遮蔽了视野。

二是运用科学的民意调查手段和方法,将“失声”的那一半“网外之民”的心声打捞出来。现在形形色色网络民意调查和时髦的大数据挖掘技术,很受青睐。这对把握网络舆论乃至中国社会舆论着实有所助益。但不能因我们舆论观上的偏差,使得那些专攻于网络舆论玄奥的技术成为舆论市场上的“专利”。有些看似老土的技术和经验,其实也是管用的,不能直接扔进垃圾桶。总之,“器”是为“道”服务的。不管打捞民意的方法是新还是旧,其目的是为把握复杂中国真实且全面的民意。(张涛甫)

(责编:栾雨石)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网外之民 网络舆论 专利 听见 失声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文史地方华商

新闻热图>

最新热点>

揭秘巡视工作:意见箱附近不能有摄像头

娱乐炫图>

最新排行 >

史海钩沉>

图片精选>

视频>

论坛热点>

新闻推荐>

昆明“蟒蛇少年”与25条蛇同居10年(组图)

媒体:周永康面临的审判惩罚或重于薄熙来

评论|资讯|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滚动

新加坡|云南|吉林|红色|南粤|中原|书画|丝路|鲁东|创新|创投|成渝|赣鄱|钱江|食品|IP电视|华商|纸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