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还需要更长远的“南北协调”

2014-12-29 08:09:5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尽管对这一工程并非毫无争议,但对于改善北方缺水的严峻形势,的确提供了一种可能。以北京来说,多年超采地下水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若今后南水北调能每年为北京保证十多亿立方的水,至少可解燃眉之急。

1418632551855.jpg

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后北京市民扭开水龙头,也许直观上感受不到太多差别,但一滴滴北来的“南水”背后,蕴含着太多艰辛。

“南水北调”这一浩大工程,无论横向在世界范围看,还是纵向在人类历史上看,都堪称罕见。尽管对这一工程并非毫无争议,但对于改善北方缺水的严峻形势,的确提供了一种可能。以北京来说,多年超采地下水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若今后南水北调能每年为北京保证十多亿立方的水,至少可解燃眉之急。

换言之,评估“南水北调”成效,不只是看当下的通水,而要看工程的长远运行。通水之后,一线连接南北,沿线的湖北、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等,形成一定程度的“命运共同体”。虽然就水而言,水源地的付出最大,但通过中央补助、对口支援等方式,各地也都能或多或少从中受益。如何保证这道“天河”连绵不绝,需要未雨绸缪加以思考。

作为一个历史罕见的浩大工程,并无现成经验可循,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能及时安顿好数十万移民、保证各项工程的进度、确保今年的通水,实为不易,但今后如何保证清水永续,仍考验着沿线各省。在工程建设时期,各省很多时候只需“各自为阵”,做好分内之事就好,但今后,则需要更多的相互协作。

保护好“天河”清水,水源地很关键,但在环保标准日益严苛的现实下,水源地的发展转型面临压力。比如,作为一个国家贫困县,湖北省丹江口财政本来不充裕,要做好后续的水源保护,经济上不可能没有压力。如果当地的经济不发展,当地的民众不能摆脱贫困,水源的质量和工程的未来,就缺乏足够的保证。

不仅是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沿线的河南、河北等多地,经济上都不是太发达,在沿线保护上能否保证充足的人力、财力,都值得担忧。尤其是这样一个跨区域的工程,地区之间出于利益考量等诸多因素,存在一定博弈也难免。要想在保护工程上形成合力,亟需尽快建立有力的约束机制。

今年6月,国调办曾下发《关于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管理机构组建方案(征求意见稿)》,这个管理机构如何才能统筹各地利益、更好发挥作用,需要尽快在参考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拿出科学的方案。

“南水北调”要长远发挥功效,关键之一就在于能否实现更好的“南北协调”。比如,北京等对水源地的“反哺”,在直接的经济援助之外,能否通过给政策,通过支持当地的道路、铁路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当地提升“造血”功能?如果当地完成了发展方式的转型,良好的生态环境得以维持,那么“一库清水”就可以“无为而治”。

总体而言,“南水北调”并不只是一项简单的水利工程,必须放在更广阔的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的背景下,才能更好地推动它、保障它实现利国利民的初衷。

(敬一山,媒体时评人,海外网专栏作家)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