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限购,懒政思维背后的寻租冲动

2014-12-31 07:00:44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当初笃信政府不搞限购的市民,被当成猴耍,该作如何感想?苦心经营的政府公信力,已被“限购令”洞穿,还残存几何?

 

114890767.jpg

12月29日17时40分,深圳市政府突然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小汽车增量调控管理的通告》,抛出“限购令”,同时公布“限外”方案:自29日18时起,单位和个人购置小汽车、小汽车过户、非本市小汽车转入本市的,应按规定申请取得本市小汽车指标证明文件。此举一出,舆论哗然。

多次宣称决不搞限牌,如今已零落飘散风中,深圳市政府这是表态还是表演?当初笃信政府不搞限购的市民,被当成猴耍,该作如何感想?苦心经营的政府公信力,已被“限购令”洞穿,还残存几何?

汽车限购,深圳并非第一个城市。此前北京、上海、广州、贵阳、石家庄、天津、杭州都曾限购过,但招致最暴风骤雨般的质疑,恐怕没有哪个城市能出其右。究其因,深圳“限购令”过于匆忙,过于粗暴,过于恶劣。17时40分宣布政策,18时政策生效,分明碾碎市民购车的最后念想。多部门组成的“执法队”旋即封锁了部分4S店,禁止汽车交易。吃相过于难看,未免太不含蓄了。

“如果不采取暂时限购措施,将无法阻挡深圳机动车快速增长的势头。到那个时候,深圳交通将积重难返,任何措施都将无法解决深圳的交通难题。”限购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实则经不起推敲。揆诸已经限购的多个城市,效果并不可期:以北京为例,根据高德公司发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三季度北京拥堵排名仍然全国第一,拥堵时间成本全国最高。

老谋深算的相关部门,不可能不知道限购并非“万灵丹”,但仍迷恋限购。不外乎三点原因。其一,沉醉于限购的权力快感。一声令下,举市关闸,还有比这更能显现权力威风的做法吗?其二,多年来淤积难散的懒政思维。相比于其他治堵策略,对于职能部门来说,限购最方便快捷,最容易做到,也最不需要付出多大成本。其三,暗藏权力寻租空间。一些东西只要一限,往往就会紧缺,一调高门槛就增加牟利良机。汽车限购,车牌就是稀有资源,就增加了权力变现的种种可能。前不久,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原局长宋建国被调查,据媒体披露,2012年12月,其子和秘书已因涉嫌倒卖车牌被查。

如果限购之后,深圳交通仍然拥堵,谁该承担责任?如何给市民一个交代?堵不如疏,这是常识,已被无数次证明的现实经验,为何一些政府部门熟视无睹?与其打限购的主意,过于迷恋行政手段,不如多一些市场化思维;与其老盯着堵式手段,不如求解疏通之道。

新加坡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新加坡地铁是1988年开始才开通的,但目前已四通八达,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发达、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之一。随着轨道交通的建设,新加坡把人口也疏散了。将原来的一个地区,变成了三个地区:市中心、市郊、郊区。他们的设计以轨道交通为圆心,向外发散安排其他交通设施。此等做法,我们虽然不能全盘复制,也可以参考一二,最起码应该体会其中的疏通思维,而不是一味限购。

限购,实际上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日前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规定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换言之,像限行、限购等地方限制性行政手段,都存在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看来,该给热衷于“限制”的地方政府设限,给失控的权力设道红线。否则,一定有更可怕的“限制”出现。

(王石川,央视评论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