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物》杂志的一篇人物专访,将草根歌手庞麦郎和《人物》杂志同时推上了风口浪尖。一时间,无论是微博还是朋友圈,关于此事的各类声音和解读铺天盖地袭来。无论是各款“大V”还是普通网友,看客们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同情庞麦郎,斥责《人物》记者采访没有职业道德,戴着有色眼镜做报道;而另一类看客们力挺《人物》,在他们的眼里,庞麦郎就是一个“神经病”。
相信之前很多人都不会料到,一篇普通的采访竟会引起如此轩然大波。
可是,当人们在传媒工作者的报道技术和新闻道义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激烈地讨论社会对于一个处于弱势的草根是否应该给予基本的尊重的时候,庞麦郎——这个新闻的主角和争论的中心人物——却还停留在自己没有答应接受《人物》采访的阶段。网络上这么多关于他的讨论和争议的本质,不知他是否能感受的到;又或者,他肯本就看不懂?
我们暂不评判《人物》的这篇评论是否专业,只是单纯来看这篇采访中的庞麦郎:35岁的陕西汉中农民非要宣称自己是台湾来的90后。一接触就让记者给介绍好看的女生认识,唱歌没调还要求公司把自己包装成国际范的艺人。再加上采访中多次描述的怪异举动。这样的庞麦郎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反感。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大龄青年,缺少文化与见识,却不甘心于困窘的生活,又不像普通人一样用劳动改变生活;没有音乐素养却一心想要做个“国际型”的歌手,所以被身边的人视为奇葩,就连自己的父母提起来都摇头否定。如此一个“异类”,庞麦郎会受到公众的质疑,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其实,我们身边从来都不缺少“庞麦郎”,他们的表现往往出乎一般人的预料,想法也和普通人不在一条水平线上。这种人,往往被我们这些一般人称为“异类”,或者“奇葩”。就像《泰囧》中王宝强饰演的“宝宝”一角,思想单纯且行为怪异,另一主角“徐朗”忍无可忍只好吐槽“你真是一个奇葩”。可就是这样普通人无法接受的“奇葩”也往往有着我们没有的勇气或者爱心。就像“宝宝”对母亲的孝顺,又如庞麦郎对于梦想的“执着”。电影中的结局是美满的,“徐朗”最终消除了对“宝宝”误会,知道“宝宝”所做的一切“不正常”的行为原来是为了实现病重母亲的愿望。
不同的是,电影的最后,主创用故事给观众们说明了真相。可是现实中我们可能永远没有机会知道这场风波背后的真相:庞麦郎究竟是被误解或者他根本就是一个神经病?
不过,不管真相是什么,不管庞麦郎是一个怎样的“奇葩”,他的自尊和梦想都应该被尊重。健康的社会舆论都不应该伤害一个公民,当然更不应该病态地消费他和他的梦想。退一步讲,如果我们不能理解他的梦想,至少可以给他基本的尊重。(文/王书央)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邱天人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