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李克强达沃斯讲话,这些信号值得注意

2015-01-23 06:50:52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在号称“世界经济的风向标”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要向世界回答清楚如何解读中国数据、中国未来如何发展的情况。

    达沃斯,阿尔卑斯山系最高的小镇,人口1.5万人。要从中国去这里,需要先飞10个小时到苏黎世,再坐2个小时汽车,最终换乘1个小时的爬山火车。相比起“欧洲最大的高山滑雪场”的名号,这个小镇更为人熟知的地方,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

  2014年,原油、铁矿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世界经济在低迷中挣扎,全球贸易预计全年增长在2%左右;世界依旧动荡,极端势力不停搞事,地区冲突也在加剧。看上去,马年的世界,跟马有关的很多人都过得不太好,总体只能用“马马虎虎”概括。

  在这样的形势下,外界对李克强出席达沃斯抱有的期望就完全可以理解——西方在李克强来之前早就期待着问了:“中国方案”,究竟如何纾解“世界焦虑”?

  两份数据和豪华团队

  以总理身份出席“客场”达沃斯,是李克强的首次,也是5年来中国领导人的首次。上一次还要追溯到2009年,当时的中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推出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之后时任总理温家宝出席。

  而这一次,李克强没有带来“刺激”的说法。他出发之前和到达之时,中国分别发布了两份数据: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商务部发布的全年外贸情况。一个GDP增速降至7.4%,24年来最低;一个进出口增速2.3%,低于年初7.5%的预期。

  在号称“世界经济的风向标”的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要向世界回答清楚如何解读中国数据、中国未来如何发展的情况。毕竟,现在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也已经占据了世界12.2%的份额。

  领导人出访,团队很重要。带什么人,谁去谁不去,不是随便拎来就走,而是反复拿捏、每个人都有意味的。

  外交部长王毅、央行行长周小川、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这些都可以理解是“标配”。学界的林毅夫、李稻葵,可以理解也是作为智囊。而商界的几名代表则是有信号意味的——马云,代表着互联网和民众创业;华为任正非,代表着中国优势的产业;建行董事长王洪章,对应此次金融合作的主题。

  对中国经济的解释

  《维护和平稳定,推动结构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标题听起来四平八稳,但全文却是N多干货。

  因为,作为论坛开幕式上唯一致辞的领导人,要面对这个大多数是歪果仁的场合,讲清楚中国经济怎么样、怎么走。歪果仁可能听不懂像是内部接头暗号般的公文讲稿,所以就得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话语体系,深入浅出的讲明白道理。

  外国人都听得懂,我们也能。而听懂的最关键地方,却是两个比喻——哲学家把metaphor作为人类语言共通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还是有道理的。读懂了这两个比喻,也就抓住了李克强此番演讲的中心思想。

  第一个比喻是滑雪——没有什么比在滑雪胜地谈滑雪更通俗易懂的了。“速度、平衡和勇气”并重的滑雪,比喻的是中国经济在发展中所需的东西。滑雪需要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但滑雪更重要的是平衡,偏废任何一方都容易摔跟头;滑雪还需要勇气,面对改革的硬骨头,没点儿勇气和魄力是搞不下去的。

  第二个比喻是“双引擎”——在国际场合上,这个概念应该还是头回儿提出。一个是改,把过去引领经济的传统引擎通过政府的力量加以改造;一个是新,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为什么要谈引擎?李克强致辞结尾处的一个词值得注意:“中等收入陷阱”。

  按照人均GDP,中国其实早已进入中等偏上国家水平,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巴西、阿根廷、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国就进入了这个行列。但40多年过去,他们依然是这个水平,并且看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前车之鉴,中国自然要警惕。

  OK,主旨抓住了,我们可以谈干货和信号了。

  为什么这么淡定?

  GDP增速7.4%,是不是世界末日?

  当然不是。速度是百分比,乘以的基数是上一年度的总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现在的7.4%,带来的是8000多亿美元的增量。放在5年前,那就是10%的增速。雪球越滚越大,如果还按照同样的速度,弦可能会崩断。打篮球跳投还需要先下蹲,踢球要踢得远也得先后撤起步,这道理大家都懂。

  为什么领导人如此坦然地面对GDP增速的下滑?李克强给出了一个答案:就业。2014年,相比于年初预定的1000万城镇新增人口就业的目标,到年底给出了1400万的超额答案。新增人口有就业,失业率保持稳定,社会就会维持稳定。而随着劳动力绝对人口数量的下降,就业的这一良好态势,让政府更有底气去调整结构。

  OK,GDP没问题,那风险呢?论坛钱的对话会上,外国友人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房地产和影子银行的问题怎么解决?

  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定调一样,李克强的底气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大弹性回答。

  房地产过剩,可以消化。这似乎也是领导人对于房地产为数不多的明确表态——“中国实现现代化必然会伴随着城镇化,对房地产的刚性需求是长期的……中国政府希望房地产市场能够长期平稳健康发展……保障困难群众有基本住房,这从一个方面也说明中国住宅投资的需求是长期的。”

  影子银行?加强监管。地方债?同理。背后的底气其实还是“钱”——中国百姓有超过50%的储蓄率,资金还是雄厚的,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风险也是可控的。

  明确的信号

  此时,李克强放出了几个明确的信号。

  首先是传统引擎的改造。过去几年内支撑经济的几个传统动力,制造业的全面过剩,房地产的黄金十年不再,以及外部世界需求疲软而带来的出口困难和汇率提升,都使传统引擎面临痛苦转型。怎么办?李克强的答案是“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

  说白了,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具有全局意义、又能吸引和消化巨大资金的产业。既能解决民生,又能拉动增长。

  中国也有足够的空间支撑这些产业——“公共设施存量仅为西欧国家的38%,北美国家的23%,服务业水平比同等发展中国家还要低10个百分点,而城镇化则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因此,中西部、铁路、公路、水利工程、棚户区改造,就成了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和大力投资的领域。买股票的可以关注一下啦。

  举例来说,现在如火如荼的高铁和铁路,加起来也还赶不上美国;而在广大的中国腹地中存在的棚户区,未来还将改造1000万户——只不过不一定再用改新房的方式,改换政府补贴资金、百姓去买现在已经建成甚至过剩的一些商品房。

  而新引擎在哪里?信号也是很明确的:民众创业、金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

  李克强的大棋

  两个引擎实际上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一盘大棋。

  根据民生证券的测算,要完成传统引擎的改造,大概需要13万亿的基建资金,缺口大概在4.5万亿。钱从哪儿来?答案是:社会资本和外部资本。

  于是,这就引入了两个李克强一直在力推的概念:简政放权和金融改革。现在已经下放了1/3事项的行政审批,以及力推的金融改革,不仅能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为外商进入营造便利,也给民间创业提供活力和空间。

  换句话说吧,这些举措都是缠绕在一起的系统工程的配套措施。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带了马云和王洪章去——前者的阿里巴巴,一方面是互联网产业,但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千万民众创业的平台,在此基础上,还附带了“民营银行”的概念;后者的建行,不仅长期以来为中国基建投入大量贷款,而且也可以获得“金融合作”的概念加持。

  本届领导人在讲话时似乎都喜欢举例子。而例子也不是随便举的。比如李克强讲话中那个“两个月前去过的东部小村庄”,就是一个“淘宝村”;那家“中西部省区的污水处理厂”,则是中外合作的范本,德方占股达到70%,既有中西部、传统引擎改造的意味,又有引进外资、股本改革的概念。

  而李克强在论坛开幕前的对话会上提到的“2030年中国碳排放达到峰值”的说法,则一方面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问题,另外也给另一个产业发出了信号:新能源。为了改造中国对矿石资源的依赖,中国希望外国出口清洁煤技术,也希望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取得突破。

  这一切的前提,都是用法治的手段“打破垄断”。就政府来说,下放审批权,打破的是“权力的垄断”和寻租;就经济体制和金融改革来说,要引进社会资本、国外资本,就要打破行业垄断。

  文/韩门立雪

>>>点击进入“侠客岛”海外网专栏

(本文为“侠客岛”独家授权海外网发表,如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

“侠客岛”是以解析时局政局见长的微信公号。关于反腐及其它热点话题,侠客岛还有更多精彩分析。敬请关注。

责编:宋胜男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