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消息称,杭州至南京高速公路浙江段改扩建工程等3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获得批复。这是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第二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上1月中旬批复的新建弥勒至蒙自铁路项目与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两个基建项目,在进入2015年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基建项目投资额已经达到799.45亿元。这预示着今年内基建投资将呈现出一个新的高潮,而它对拉升GDP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是可以预期的。
最近两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积极推进,原有的以投资扩张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受到一定的遏制。但是,随之而出现的是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这种情况在2014年表现得更加明显。尽管到2014年底我国GDP总量已经达到63万亿元人民币,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GDP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的国家,但2014年全年GDP增长仅为7.4%,创下中国20多年来GDP增长的最低纪录。这反映了中国经济运行所面临的隐忧。因此,适当增加基建投资项目,可以为很多行业创造出市场机会,促进就业,增加经济景气度,不让GDP增长出现幅度较大的下跌。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调整。以往为了拉升GDP而盲目扩大投资的做法产生了很多问题,如货币超发、产能过剩、环境破坏、资源消耗等,它们直到今天都在困扰着我国的经济运行,并对经济顺利转型产生了阻碍作用。因此,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需要改变以往那种将投资扩张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引擎来使用的模式。但是,这又并不是要求完全放弃投资,而是要让这种投资能够产生效益。
我国以往投资扩张所留下的一个深刻教训是,投资成了拉升GDP的一种工具,而没有与市场需求很好地接轨,导致很多投资完成以后,由于难以产生效益,银行贷款难以如期偿还,地方政府债台越垒越高,反而成了拖累经济的沉重包袱。比如最近二十年来,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发展迅猛,目前已经超过10万公里里程,但在西部地区花费巨资投资建造的一些高速公路,通车以后通行车辆稀少,不仅难以通过收费按期归还贷款,而且政府为此还得不断投入资金养护,导致亏损严重。一些三四线城市投资建造的机场,由于客源稀少,也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困境。
因此,尽管投资仍然是GDP“三驾马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政府应当避免以往那种不讲效益、单纯追求GDP的偏向。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基建投资基本已经饱和,因此基建投资的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这固然有利于这些地区改变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为经济增长创造基础条件,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的市场资源本身比较薄弱,特别是这些地区的人才、资金正在加速流向东部沿海地区,这也对一些项目建成以后是否能产生预期效益提出了现实的挑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很容易给当地政府财政增加新的包袱,使其经济运行陷入更加困难的窘迫之中。这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目前一些重大基建项目仍要接受审批,对于相关项目完成后的效益评估,必须纳入审批内容,凡是难以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审批部门必须坚决行使否决权。
我国目前GDP增速出现的下降,从总体上来说是正常的。正像李克强总理前不久在达沃斯论坛上所说的,在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63万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在目前增长率下增加的绝对值已经超过了以往10%增长率时所要求的量,因此再要求出现像以往那样的高增长,不但做不到,而且没有必要。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为GDP增长进入中高速而产生太多不安,更重要的是必须咬定改革这个“青山”不放松,通过改革来释放市场活力,达到经济增长的目标。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更是必须对市场资源匮乏这个弱点保持清醒认识,通过改革来留住和吸引人才,留住和吸引资金,让不断投入的基建投资产生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王书央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