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特首梁振英在出席行政会议时,表示将利用到京参加两会的机会,与中央政府商讨如何控制内地游客赴港的自然增长。
消息传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赶客?向示威者妥协?回应香港市民诉求?
特首透露一条工作信息,解读南辕北辙,不是梁振英表述不清,也非听者智力不够,实在是这个问题本身纠结矛盾,利益、法规、情感搅在一起,“按下葫芦浮起瓢”。
让不让内地游客自然增长,首先是发展和承载力的一对矛盾。梁振英话音刚落,香港旅游业议会主席胡兆英建议特区政府,争取开放青岛及西安等华东及华中城市的赴港自由行,并分析说自由行游客会去旅游区,不会只集中在商场买日用品,“全世界都在抢紧这班旅客”。香港旅游业和零售业也几乎异口同声,立法会旅游界议员姚思荣明确表示,即使收紧措施,也应同时放宽措施,“一签多行”可收紧,但内地二线城市的自由行还要放宽……
矛盾的另一面是,靠近深圳的街区的确堆着“水客”抛下的包装盒,地铁人满为患,店租不断上涨。香港人口密度高,住宅拥挤,不少港人用餐、休闲、会朋友都习惯在外面,但常去的茶楼、餐厅和散步的公园变得拥挤,日常生活被干扰,将心比心,谁都会心生不满。虽然全世界都在抢游客,但游客还真不是越多越好,这里边有一个不干扰当地人生活和破坏景观承载力的问题。“旅游承载力”是个科学概念,不是谁说了都算的,要专业人士拿出数据来。只可惜,关于自由行的讨论已行之有年,但香港对游客的承载力到底是多少,至今没个权威说法。如何平衡经济利益和旅游市场的承载力,这是香港特区政府和旅游界面临的考题,不是和谁商量一下就能解决的。
现在,围绕自由行的政治与民生、管理与赶客也缠成一团麻,到底是港人视内地游客“不共戴天”?还是有人借机“搞事”,放大不满声音,制造敌对事端?内地游客给香港带来不便的同时,不仅令香港零售业翻了一番,而且保障了100万人的就业机会,这还不提自由行撑住了“非典”及“后非典”的香港经济。如果只是一面倒地抱怨游客,这里面有几分政治?几分民生?此外,旅游的相关问题都可用管理手段调节与解决,但“赶客”绝对不是一个文明的作法,香港“自由经济”、“购物天堂”、“好客之都”的美誉都会毁在“赶客”二字上。措施是必要的,但措施是管理还是赶客,也是难题一个!
还有一组数字值得注意。香港入境处资料显示,今年春节从初一到初四,约有60.6万内地游客赴港,比去年同期跌了0.64%,其中自由行游客跌幅达6%,是10年来首现下跌。同时,到澳门的内地游客从初一到初四有44.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7%。虽然不能就此下结论说内地赴港游客已经“自然减少”,但除了占游客极少数的“水客”,大多数内地游客是去香港休闲度假的,期待的是美食、游玩、购物,放松快乐。一波一波的童尿风波、“光复”风波,虽说是个案,但经媒体报道放大,一定会影响旅游意愿。“恶语伤人六月寒”,修复人心和感情可能比“赶客”更不容易。
如果到了该控制内地游客的时候,香港特区政府出台合理合情的措施,那也是政府的责任,只是这措施要平衡各组矛盾,兼顾两地情感,既要担当,更要智慧!(文/终年无休)
本文为海外网“港台腔”(微信ID:gangtaiqianghktw)栏目原创,如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放眼两岸三地局势走向,独家评论港台时事热点,港台腔还有更多精彩分析。
责编:宋胜男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