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清明不应带来的文化迷失

2015-04-07 06:45:2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对于清明,我们必须在内心恪守着对传统伦理的敬畏,同时,我们注入的现代文明也应该以不损害传统伦理为基础,只有这样,我们面对清明这样的传统节日,才不会简单地以“互联网+”思维陷于深度的文化迷失。

proxy.jpg

清明这个传统节日,在互联网+时代,也应势产生了祭扫新模式,诸如“微信代扫墓”、“网上虚拟公墓”等有别于传统清明的悼念和缅怀,正在被不少在外地的亲友和年轻人所接纳。

这些年,现代化列车滚滚向前,太多传统文化出现灵魂跟不上脚步的现象。站在更加开放文明的角度,很多时候人们也还是愿意用宽容的姿态接受所谓的传统沦陷。比如,虽然感叹年味淡了,但也能接受更加多元的过春节方式。不过,相较于端午、中秋、春节的式微,互联网+清明可能带来的文化迷失,很可能被低估了。

“微信代扫墓”、“网上虚拟公墓”给人的感觉,五味杂陈。因为“清明”这两个字,包含着极其强烈的传统伦理色彩,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最难撼动的根系。纵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旧时情景已难再现,人们也愿意在这样万物生长的清洁明净时节,除了祭祖扫墓,再多点踏青旅游这样的假日休闲。但是,对于清明来说,它注定无法通过娱乐性手段来完成对传统的继承,更不能以轻慢的方式消解其中的价值内涵,因为在伦理面前我们必须保持应有的庄重和敬畏。

这就必须通过更为理性的节日形式来完成。对于传统节日来说,它的符号意义,它的礼仪形式,显得更为重要,这是承载这些传统节日内涵的关键。虽然,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迫切需要改进,使其更加符合安全、方便、环保、文明的需要。但是,这种形式上的创新,绝对不是要背弃传统伦理的内核,而应努力去增强清明节日的礼仪性、象征性、情感性,来使其中的传统伦理在对与现代文明对接过程中,释放情感伦理最重要的价值。

“微信代扫墓”、“网上虚拟公墓”之所以能够得到一些点赞的声音,并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满足了传统伦理情感的需求,而是因为简单方便,因为被动无奈,甚至因为利益驱动。“微信代扫墓”可以让祭拜通过遥控完成,网上简单注册一下也能轻松地为逝者建个“纪念馆”,“互联网+”的确无所不能,连“上香、点烛、烧钱、献花”等都可以变成网络模式,甚至还能催生新的祭扫利益链。问题是,这种方式产生的情感伦理根本不具备普适性,如果真的把祖宗和先辈视为所谓的用户,这种形式无疑在逻辑上无疑更加说不通。如果真要成为未来的趋势,最终成为主流,我们恐怕还是要叩问一下,这到底是对传统节日的继承还是颠覆。

总有一些传统的继承需要多些坚守,而不是轻易改变;提倡文化多元与宽容,也绝不是无底线的。诚然,传统清明走进现代文明注定要发生一些碰撞,但是,这种碰撞的代价绝对不是要以牺牲传统伦理为代价。

事实上,我们今天遭遇的一些问题,也不能简单推给传统本身,而应该反思现代公共治理是否为传统节日继承提供应有的服务支撑。比如在休假方式、环保治理、交通治理、商业文明等方面,还有多少可以为清明改进的地方。对于清明,我们必须在内心恪守着对传统伦理的敬畏,同时,我们注入的现代文明也应该以不损害传统伦理为基础,只有这样,我们面对清明这样的传统节日,才不会简单地以“互联网+”思维陷于深度的文化迷失。

(单士兵,媒体时评人,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