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两次爆炸之后,PX依然不能因噎废食

2015-04-08 10:13:05来源:海外网
字号:

清明小长假刚刚结束,但这个句号画得并不圆满。就在大多数人在高速路上相互追赶着回家之时,坐标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漳州爆发出惊天的响声,随后便窜出刺眼的火光。4月6日19时,福建漳州的古雷PX项目发生爆炸,目前已致6人受伤。

这一声巨响不仅出现在爆炸现场,也出现在各种舆论平台上。昨晚的爆炸发生后不久,岛叔便有厦门的朋友发状态表示,幸好“PX”项目当时在厦门因学者与民众的反对而“流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想法在一般民众中并不少见。因为对大家来说,真实产生的效果对普通人来说更直观,这些现象比“书面的介绍”更能让民众选择“放心”还是“担心”PX项目的存在。

但岛叔始终觉得,不管你是支持还是反对PX,了解PX始终还是前提。不论觉得它是天使还是恶魔,少些情感的冲动,多些理性的分析,少些泛政治化的话语,多些经得起推敲的理由。

px1.jpg

被“妖魔化”的PX项目

细数近年来在中国的PX项目,明显存在着被“妖魔化”的倾向。

从10多年前辽阳石化PX装置起火、2009年福佳大化PX火灾,到2011年中海油惠州炼厂PX装置火灾,再到如今漳州PX项目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发生的两次爆炸事故,PX项目事故不断涌现。舆论也更倾向于从环保、民众利益的角度,斥责当地政府赤裸裸的GDP冲动。于是,从厦门、大连,到宁波、彭州,再到昆明,因民众“集体抗议PX项目”而流产、搁置不在少数。

这在道义上仿佛是无懈可击的。但我们还是需要抛弃过多的情感冲动,理性看待这个问题。

一般人一听说PX,立马与“剧毒物质”划上等号,几近“谈之色变”。这恐怕是对这一名词的深刻误解。PX,英文全名为P-Xylene,中文叫“对二甲苯”,无色透明液体,具有芳香气味,是一种低毒的化学产品。去年3月底,面对一直被更改“毒性”的百度词条,清华大学化工系学生曾昼夜坚守百度百科,维护PX的“低毒”属性。

当然,如果浓度过高,PX对眼睛和上呼吸道也会有刺激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也可能被麻醉。不过,这一切都在人为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

PX如此热门,难道它有“奇特的作用”?岛叔请教了专业人士,才发现PX早已融入大家的衣食住行,在无形中释放着巨大的能量。比如它是合成纤维的原料,加工服装要靠它;它是药物胶囊的原料,在医治患者中也起着作用。还有涂料、染料、农药、建材等等,都需要PX作为基础材料。就像馒头、大饼、花卷、面条这些主食离不开小麦一样。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吃饭问题要靠进口才能解决,这恐怕是影响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同样的道理,如果PX项目要依赖进口,那么一旦这一环节被人垄断,国人的穿着、用药、建筑施工、燃料使用,都会面临巨大问题。而事实上近些年随着国内投资和消费的增长,我国PX的短缺现象日益明显,如今自给率不到50%,许多企业需要向国外大量进口PX。这样的形势不得不说有些严峻。

所以,只是把上马PX项目指斥为地方政府的GDP冲动,未免过于简单。现在日本、韩国PX产业最大的出口国还是中国,中国上马PX项目,多少有与日、韩争夺市场的意味在。

px2.jpg

天灾还是人祸?

平心而论,PX项目有风险,但会不会产生事故还是“事在人为”。这一点我们放眼全球就能找到积极正面的例子。新加坡裕廊化工岛距市区相距10多千米;德国路德维西港巴斯夫石化基地与曼海姆市仅隔着一条莱茵河,它们运行、发展了多年,也没出现过大的环境风险事故。

两年前,岛上长期在外驻守的钻风也到过日韩两国,观摩过他们的PX项目工业区。据他们回忆,日本川崎的PX基地离居民区仅有4000米,中间没有任何隔离设施,距离羽田机场直线距离约6000米。PX生产设备下方的地面非常干净,空气也闻不出异味,设备周边的草坪郁郁葱葱。而韩国蔚山的居民区甚至被PX项目环抱,附近的渔民依然按照自己的作息处理鱼货。

可见,PX项目并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风险,很多时候问题出现在监管之中。就像这次漳州PX项目的爆炸,目前的初步原因为漏油起火,这与PX本身并没有直接联系。欧美、日韩等地之所以能在离居民区如此近的地方建PX基地并平稳运行这么多年,主要还是靠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

例如项目开工前,企业需向政府和居民证明项目建设符合环保标准,这一过程往往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的严格监督。对于公众的反对声,政府会及时出面补偿、疏导,也督促企业改进完善方案。如果过程中出现违规,政府会要求企业暂停项目建设。

此外,企业也会主动邀请公众参观园区,消除大家对PX项目的陌生感,例如日本的一些基地会组织钓鱼大赛、试乘消防车、抽签大赛等。针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厂方也不回避,甚至展示“危机处理模式”与安排公众参与演习,让大家知道如何面对可能的危险。

严格的标准、近距离的接触、面对突发情况的掌控,这些都让国外民众坦然面对身边的“PX”。

px3.jpg

政府不能“掩耳盗铃”

在国外,PX项目更多是企业行为,但在中国,因为地方政府深度介入市场选择,所以民众的抗议往往直接指向政府,而不是企业。同时,最近几年来,民众日益增长的环保诉求,加之舆论对民众情绪的迎合,所以,给社会一个感觉,即发展和环保这对矛盾不可调和,变成了二选一的“零和游戏”。

但实际上,从国外的发展来看,环保问题都是在发展中解决的。尤其对中国这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依然是解决一切难题的总开关,这一切难题,自然包括环境问题。当然,面对民众汹涌而来的环保诉求,政府光靠打压、欺骗,明显是“掩耳盗铃”,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会把民众进一步往对立方向推。

就PX项目来说,政府扮演民众与企业之间的“平衡者”,发挥桥梁作用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政府要显得更加超脱,协调企业和民众的利益诉求,而不是充当企业的“急先锋”。

但遗憾地是,从最近的PX事件看,许多的地方政府并没有看到这一点,亦或是因为短期利益的诱惑而放弃了上述的做法。为了自己的政绩和GDP,这些地方政府往往急着要这块蛋糕,环保审批经常是走过场,甚至在被环保部要求整顿的情况下依然“顶风建设”。

而在遇到民众的抗争时,地方政府也没有摆出与大家心平气和认真谈的姿态,不过虚与委蛇,暂停项目待局面平稳后再继续推进。既没化解公众的疑虑,也没解决他们实质的损失。

而相关企业则有可能在此期间游说其他地方政府,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打游击战。但这些做法都没有实质改变项目建设中的瑕疵,只不过是想在风口浪尖上避一避,风平浪静后一切照旧行事罢了。

如果始终按这样的模式发展,那么政府、企业与民众在面对PX项目时还会展开“拉锯式”的抗争。因为双方没有在一系列事件中找到沟通的方式、感知对方的善意,又如何能放下心防,进一步去接受对方呢?

就像人与人的交往一样,陌生者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而他时常展现的神秘与冷酷更会让人心生恐惧。而在走近、了解之后,这样的心防会慢慢卸下。中国的PX项目想要像国外一样让民众内心坦然的接受,恐怕政府和企业要为民众揭开神秘面纱,让大家看得到、走得进,用严格的环保标准、完善的防范措施保障项目的运行。

这个是消除疑虑必须具备的诚意,也是政府和企业说服民众必须要付出的成本和耐心。

文/桃花岛主

【涨姿势】国外管理PX项目的做法

韩国

大型化工项目开工前,企业需向政府和居民证明项目建设符合环保标准。对于居民的反对,政府会采取疏导、补偿等措施,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一旦发现企业在建设中违规操作,政府会勒令暂停项目建设。

企业自身在尽力保证PX生产安全和消除负面影响方面也付出了巨大努力。以三星道达尔化工企业为例,这家公司采用的安全管理标准以及废水废气排放要求都要远远高于政府标准。

企业还会在官方网站上公开主要的安全生产信息和数据,供民众随时查询。

日本

PX立项必须按政府、县、市等各级部门所规定的要求进行申请环境评估。PX生产企业每年会邀请工厂附近的孩子来厂内开展活动,听取厂区附近居民意见,组织居民、学生参观工厂。

针对地震设计了“震感遮断系统”紧急处理装置,如果装置感受到超过标准值的晃动,就会自动触发“震感遮断系统”。在系统启动瞬间,所有石油加工装置的电源和阀门都会全部关闭。

新加坡

对化工项目布局有整体规划,新加坡的炼化设施大多集中在距主岛不足两公里的裕廊岛以及以附近一些岛屿。

从项目用地前期评估入手严格防范,通过多个部门联手参与,引入公众咨询机制;同时也通过标准化安全程序和严格的检查和演习等,提高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应对意识;发生事故后积极妥善应对,提高透明度,赢得公众信任。

美国

在环保立法、标准、要求、监管和惩罚力度上,美国是世界上最严的国家之一。因此对PX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安全控制和环保排放上等都有完整的一套标准和法规。

而且有全民监督的环保维权意识和话语权,更有严格立法、坚决执法、从重惩罚的监管力度,所以美国的PX项目一直在安全地运行着。

德国

面对公众对PX的担忧,德国认为信息公开透明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德国法律规定,企业的各种污染物排放不仅要达标,而且必须向社会公开。

任何人可以通过网络查到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设备类型、火灾原因、损失等各种信息。当人们知道事情的原委和详细数据之后,不必要的担忧就会消失。

资料整理/小野妹子

>>>点击进入“侠客岛”海外网专栏

(本文为“侠客岛”独家授权海外网发表,如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

“侠客岛”是以解析时局政局见长的微信公号。关于反腐及其它热点话题,侠客岛还有更多精彩分析。敬请关注。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