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华求职不易?适应市场是关键

2015-04-13 06:44:36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表面看起来是“这世界变化快”,实则是中国社会各领域的选才标准更趋理性和务实。

W020150409187215633590.jpg

资料图片:求职者在招聘会现场咨询。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近日发表题为《从养猪的到数学老师:在中国找工作》的文章称,外国人继续来中国找工作,可能不像过去那么容易了,原因包括收紧的签证政策、越来越多受过良好训练的当地员工和通常来说不如过去热烈的欢迎气氛。

不管始于什么原因驱动,外国人在华求职越来越不易的确是当下的现实。30多年前,当改革开放的车轮开始启动,中国社会迫不及待需要接触、认识和跟进世界,一大波国外的新技术、新思想、新潮流被吸纳进来。甚至,花费不菲成本引进“蓝眼睛、高鼻梁、金头发”的外国人才也成了一些行业规则。时过境迁,30年改革发展带来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在华求职只凭一张“外国脸”就能吃香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

其实,将视野放得更宽一些不难发现,遭遇求职不易的不仅是外国朋友,国人同样面临这些困难。“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确,三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各行业的用人标准逐渐剥除“颜值”这一单一因素,转而更加科学地考量求职者的综合素质与发展潜力。表面看起来是“这世界变化快”,实则是中国社会各领域的选才标准更趋理性和务实。

当然,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当下就业形势严峻、人才趋于饱和的现实。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不仅在经济上保持较快增速,中国市场的“就业蛋糕”也越来越具有诱惑性,人才也逐渐表现出较高的“竞争优势”。伴随这一点出现的,则是当前国内求职市场整体面临的人才饱和压力: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2015年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大约有1500万人左右。其中高校毕业生749万,另外还有中专、技校和初中高中毕业生。需要向城镇转移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300万。

如此严峻的国内就业形势不是偶然。回看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路径会发现,拥抱市场化、接受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中国各行业越来越主动的姿态。而市场化规则的生长,在给每个企业带去强烈人才需求的同时,也丰富了每个个体求职时的平等选择机会——无论你来自境外,还是本土选手。在此现实语境下,求职本身变得并不荣易,其背后凸显的是各领域各行业推进改革带来的必然结果。

虽然改革在持续,但总体就业市场的“蛋糕”却只有那么大,扩容又相对更难。不难料想,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渐大,对于每个求职者的就业,也将产生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效应。这要求求职者在求职意向和心态上,应当随之做出相应微调。那些在华求职有些苦恼的外国朋友也应努力发挥出自身优势,相信寻觅一份工作终究不是难事——毕竟有挑战,也会有机遇。

(林风,媒体时评人,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宋胜男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