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届金像奖获奖名单公布后,就得到了一些诸如“保守”、“内地化”的评价。这样的声音其实在前几届金像奖期间就已经出现,笔者认为,这是香港导演集体北上之后带来的必然后果。而批评金像奖“港味缺失”的内在原因,除了观众对曾经辉煌的香港电影还抱有某种情怀,同时观众对内地电影质量的不满,也加剧了对往昔优质港片的怀念。
今年的金像奖上,从《黄金时代》成为最大赢家,可以看出评委会刻意守住金像奖“港味”的意图。《黄金时代》是中港创作者密切合作的一部电影,香港导演许鞍华主导了这部影片的气质。虽然主要投资方、编剧、演员都来自内地,但《黄金时代》在精神上是与金像奖契合的。如果说《黄金时代》获得五项大奖尚能满足内地与香港观众的共同期待的话,那么《窃听风云3》、《金鸡SSS》、《太平轮(上)》、《人间小团圆》等影片的获奖,就有不小的商榷空间了。除非用“留住港味”来解释,否则无法说明这届金像奖为何如此偏爱香港味道较为浓郁的作品。
尽管金像奖如此尽力保护港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港片和港味电影,终将会逐渐淡化出市场。除非北上的导演全部退回香港一心只为香港人拍片,否则巨大的内地市场,会把香港电影一点点地融合。推进香港电影人在创作上不知不觉向内地观众倾斜,不是他们在创作理念短期内发生了巨变,而是强大的市场需求与内地观众的审美,导致了他们在题材选择与创作风格上的变化。
这种变化未必是香港电影人心甘情愿的。事实上,香港导演北上之后,内心一定程度上承受着创作被市场撕裂后的不安。如果还按照原来的“香港制造”思路拍片,那么在海外电影不断涌入、内地电影不断创新的大环境下,港片将会失去竞争力。所以,与内地资金和创作者的密切合作,成为港片开疆拓土的唯一办法。
但在如何既能维持香港电影优秀传统,又能迅疾占领华语片创作高地上,北上的香港导演们暂未找到好的平台与方式。在动作片、警匪片、喜剧片等类型上,北上导演的自暴自弃,造就了一批票房虽好但口碑很差的电影复制品。很多内地观众凭借对这些导演以往作品的好感走进影院,却发现自己被“骗钱”了。
所以,目前最紧要的,不是金像奖要怎么想方设法保留“港味”,而是要真正看清楚问题的所在,即香港电影的未来是建立在内地巨大市场基础上的。香港电影从业者意欲从内地市场赚钱的同时,更要秉承自己永远向上的电影理念,为整个华语电影的提升贡献智慧和能量。
金像奖以后还是不是专属于香港风格的电影奖项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华语电影树立了什么样的风向标。从长远看,内地电影与影人走入金像奖获奖名单越多,就意味着香港与内地的合作越密切,既然融合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不妨缩短融合过程,让中港电影人亲密无间地创作出能代表华语电影最高水准的作品。
(韩浩月,知名影评人,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栾雨石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