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金台2号】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去博物馆?

2015-05-18 09:42:04来源:海外网 分享:
字号:

4155754_202200325000_2.jpg

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曾在她的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这一天(第二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这一天,给我光明的第二天,我将通过艺术来搜寻人类的灵魂”。

作为包含搜集、保存、研究、展览等多项功能的文化教育机构,近年来,随着国家免费开放政策的刺激与推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正逐步嬗变为社会公众的“心灵氧吧”、文化空间,成为他们假日休闲的主要选择。

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目前,在中国,博物馆总数已超过4000家,11年间增长了一倍。按照相关部门的发展规划,今后几年,博物馆仍将以平均每年200座左右的速度增加。然而,与博物馆免费开放数量日益增多并行的,还有全国青少年年均进馆不到0.5次,部分博物馆除特殊节日外门可罗雀等尴尬的现实。其中固然有观众重视程度不够,对历史文化、自然科学兴趣不大的客观原因,但“重建设速度、轻功能保障,重新奇造型、轻地方特色,重硬件投入、轻管理支撑”的办馆倾向,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社会效用的发挥。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网上有关博物馆的吐槽帖,往往能引起更强烈的回忆共鸣:陈旧、老套的讲解内容;凝滞、刻板的展览方式;工作人员绷着脸,时刻警惕着你碰坏文物……还没等进入正题,就先把参观者的兴致给磨碎了。如此经营,也是踏上了王小二过年的节奏——一年不如一年。可以想见,当享受财政“输血”成为一种习惯,一旦脱离“展览”“说教”的发展定势,不少国内博物馆就容易陷入到定位不清、创新不足的迷茫之中。此时,博物馆自身的文化吸引力又该如何体现?

使用故宫朝珠耳机浏览《皇帝的一天》APP,用马王堆养生枕送礼,拿六朝瓦当冰箱贴逗孩子……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通过挖掘藏品内涵,开发文创产品和新媒体技术应用。在获得海量粉丝点赞与追捧的同时,实现了客流量与口碑的双赢。各地“玩转博物馆奇妙夜”、“我为文物写台词”等文化活动的推陈出新,也在无形中拉近了与参观者间的距离。不久前,博物馆行业首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的正式施行,更是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南。能否摆脱古老遗产反射仪的刻板印象,主动成为繁荣公共文化的催化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博物馆行业的前途与命运。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共同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博物馆不仅仅是个摆放老物件、展览新奇发明的地方,更承担着提升民族科学文化素养、改善精神风貌的重要责任。

放眼世界,凡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无不将博物馆看成除家庭和学校之外的又一重要教育场所。因此无论是场馆建设、日常管理,还是活动开展、服务提供,都倾注了大量心血经营和维护。1786年,人们在参观大英博物馆时抱怨:“除了一些鱼类被分类处理外,一切都无序,没有适当的分类陈列,文物杂处,如同一间大杂院。”他们或许并不会想到,200多年后的今天,全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博物馆,不仅开展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还能提供各种细致周到、体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市民来参观、学习。

从几年去一次,到一年去几次,留住参观者的脚步,提升博物馆的魅力指数,关键就在于对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准确把握。移动互联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元,但对于城市、国家乃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好奇与敬仰,一直没变。开拓文化兴趣点,满足人类求知欲,将文明送进更多人的心扉,依然是博物馆存在的动力之源和奋斗目标。

更进一步说,抓住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在与参观者的有效互动中,完成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精彩对接,博物馆才有可能继续为人们提供启迪智慧、培养道德、感受人生的舒适场所,赢得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而这,或许也正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博物馆”的内涵所在。(文/曾校)

本文为海外网“金台2号(微信ID:jintai2hao)”栏目原创,如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经济走势、时政局势及其它热点话题,金台2号还有更多精彩分析。(↓微信扫一扫,和金台君一起思考)

qrcode_for_gh_88c4c22b1dce_430.jpg

责编:王书央

关键词:博物馆,海伦•凯勒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