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数回升,别轻言“读书无用”

2015-06-05 06:37:0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在经历了四五年的“震荡”之后,高考人数连续两年保持回升,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好态势。高考仍然是迄今为止,选拔人才、打破阶层固化、实现资源流动的最优途径——尤其是对广大寒门学子而言。

考生备战高考

考生备战高考

明天,一年一度的全国高考又将拉开帷幕。教育部6月4日上午发布消息称,今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共942万人,继续保持回升状态。据了解,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自2008年达到1050万峰值后,连续5年下降。直到去年首次回升,达939万,今年再比去年增加3万人。

关注高考话题,报考人数始终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报考人数的多少,虽不能直接反映出当年全国的整体生源质量和竞争水平,却能通过纵向比较,窥见一定时期内公众对高考的态度。在经历了四五年的“震荡”之后,高考人数连续两年保持回升,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好态势。

然而,这些年,“读书无用论”、“高考无用论”、“读本科不如学技术”等声音甚嚣尘上。一些诸如“弃考哥”、“弃考族”的新闻也时有曝光。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甚至左右着公众的判断。

高考,真的无用吗?读书,真的无用吗?如果依照这类人的逻辑来看,读书和高考或许“无用”,因为,他们早已在“读书”、“高考”和“上学受教育”之间偷换了概念,片面地把有没有钱、有没有权、有没有利,看做了检验读书和高考是否“有用”的评价标准。一句话,他们习惯了用功利的眼光、简单的归因来论证“高考无用”。

如果抱着这样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就很容易陷入思考的“塔西佗陷阱”——又岂止是“高考无用”呢?中考也“无用”,小升初考试也“无用”……可事实真如此吗?这些年,舆论场上之所以会屡屡争论“高考无用”、“读书无用”,是因为人们看到了太多大学生的“高分低能”、收入不高和“就业难”的事例。而这些实际上是多重因素导致的。从宏观层面来讲,以前的大学生之所以“吃香”,是因为彼时的大学教育奉行精英教育,招生有限而人才需求量大;如今的大学教育是大众教育,大学录取率和毕业率均有了很大提升,因而出现“就业难”或在所难免。从微观层面来看,大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育水平有待提升、理论和实践脱节等因素,都或多或少影响了毕业生的整体水平。而这本身,并不是读书或高考的错误,读书和高考也不必为此埋单。

因此,当我们面对这些现状,恐怕并不能简单将之视为是“高考无用”或“读书无用”。种种尴尬的背后,其实是教育制度改革、教育资源分布、国家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制度等多种因素使然。只有正视这些因素的存在,承认它们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发挥智慧去推动改变,才能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古人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如果将“高”简单理解为“物化”的收入水平高、“江湖地位”高,显然歪曲了此话的原意。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良善,读书使人信诚,读书使人修身……读书给人最大的变化,更多是由内而外的气质、智慧和眼界。至于钱财名利,只是读书而来的附属品。高考亦然。虽然坊间有不少人认为高考“一考定终身”并不合理,高考制度不够完善,但很难否认,高考仍然是迄今为止,选拔人才、打破阶层固化、实现资源流动的最优途径——尤其是对广大寒门学子而言。

少些抱怨和误导,多些建设和改变,“书香社会”才会异彩纷呈,高考制度才能更加完美。最后,祝福今年942万即将走上考场的考生,你们拥有了一次为自己人生“洗牌”的宝贵机会。祝愿你们金榜题名,马到成功!

(李松林,媒体时评人,海外网特约评论员)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刘国民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