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君,请收下我的膝盖”,这句话台湾政客们目前还没说出口,但心中恐怕都在默念。自从柯文哲挟网军之力一举登上台北市长宝座,台湾政界就对互联网常怀敬畏之心。某种意义上,2016年台湾“大选”的主战场,也许就在虚拟的网络空间。
民进党目前用3个部门统筹网络舆情。舆情部监看电视新闻、网络实时新闻、谈话节目;媒体创意中心收集脸书、PTT等网络讯息;新闻部接收所有讯息回报并分析是否立即处理。3个部门几乎24小时运作,一旦发现不利于候选人蔡英文的言论,立马给予澄清和反击。
国民党候选人洪秀柱也曾表示,“网络战”是重要战略之一。但国民党只有3个人的小团队,搭配不固定十几名志工轮班,撑起台湾所有网络宣传,从YouTube政见发表、公布计划到脸书粉丝页,都由这些人完成。
毫无疑问,政治必须去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网络,尤其是社交网络的出现,已然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政治生态。过去,个体在舆论场中的存在感很低,几乎没有发言机会,就算说了话也没人听得到。而现在随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网民都有可能引发一个疯狂传播的话题,主导一场舆论风暴。更重要的是,原本相互隔绝的人现在有了“组织”,在网络中结合为志趣相投的群体,可以随时分享观点,甚至一呼百应地协同行动。在去年的“九合一选举”和太阳花运动中,网络的力量已经显露无遗。
网军对选举有多重要?台湾选民中,40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占到了四成,这一代人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而这四成人无论从活力、影响力、行动力来说,都是另外年长的六成人所难以比拟的,更不用说,他们还手握网络利器,拥有主导舆论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蓝绿双方当然要竞相拥抱网军。
但是,网军壮大对政治也有负面影响,尤其是在民粹本已泛滥的社会。台湾一位老先生曾对笔者这样说:“这些年轻人天天都低头划手机,如果现实中两个人意见不一样,可以交流可以妥协,但手机、电脑里的交流是我不喜欢你就把你划掉,就不用再理你,长久下去,这些人就不会交流不会妥协了,对立越来越严重。”
老先生的话朴实却很有道理。网络舆论的特征,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山不许万溪奔”。网军们往往将一个议题过度简化,把意见不同者归为对立面和异类,以骂战将对方消灭封杀。民主社会需要相互尊重的多元意见,多方可以理性讨论,相互妥协,而网络舆论正好与此背道而驰。比如两岸服贸协议、核电政策等,之所以在网络屡遭挞伐,就是因为服贸协议被简化成“倾中卖台”,核电厂被比作原子弹,“我是人所以我反核”,接下来的讨论,无论如何都难以理性下去。再加上如今网络舆论反过来为大众媒体设置议题,网军的声音很容易就形成铺天盖地的攻势,不触网的人哪怕人数更多,反而成了舆论场上的弱者。
在网络上,个体崇尚唯我独尊,这也让受“去中国化”教育长大的台湾年轻人更易放大自我,而将两岸放到对立的位置。从这一点看,民进党拥有先天的优势,因为他们一直强调的就是“爱台湾”、“台湾主体意识”,这些暗藏民粹的口号显然更合草根网民的胃口。
如果2016年选举的网络战,真的演变成竞相向网民投诚,昧着良心讨好奉承,放弃自己的专业和立场,则台湾的民粹之风恐怕还会转盛,政治也将变得更为不问是非,走向恶质。不过目前看来,洪秀柱的风格跟蔡英文有很大不同,讲究的是理直气壮、有话直说。或许,这种政界少有的爽直风格,能反过来给网络带来清风。(文/黑白自在)
本文为海外网“港台腔”(微信ID:gangtaiqianghktw)栏目原创,如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放眼两岸三地局势走向,独家评论港台时事热点,港台腔还有更多精彩分析。
责编:刘国民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