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合照很开心吗?那三个女孩呢?
发现了吗?这个故事里,几乎每个角色都漂浮在表面,做事行为反复、想一出是一出,没有最基本的行为逻辑,正因为这样,所有制造出来的戏剧冲突都十分刻意,站不住脚,一切戏剧冲突都是为了成全绝对的主角——李易峰的“完美男友”形象,女主角很作,他在旁安慰;蒋劲夫脾气很冲,他在旁安慰;反一号张云龙心胸狭窄,他在旁安慰。到最后观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大家都爱李易峰。但这样的逻辑,细思极恐:女主角十分的以自我为中心,强迫室友们跟她一样以芭蕾为生,甚至不顾室友们的现实经济问题,这明明是思想走入了一个误区,作为“最佳男友”,难道不是应该与她彻夜攀谈、指出缺点,帮助她走出误区?为何还要助长她这种没完没了的小性子呢?
原来,“高大全的完美男友”形象不仅在国产剧界漫山遍野都是,连电影里也不能免俗。有人说过,电影是“造梦的工具”,但“造梦的工具”并不能等同于“逃避现实的工具”,从本质上来说《栀子花开》跟《小时代》真没有太大区别,都是一群完全没有现实压力的俊男美女在莫名其妙地撕逼又和好然后又继续撕逼,剩下电影院的观众一边看一边张大嘴巴问:什么鬼???
像这样的电影里,又是新手导演,一般来说很容易控制不好每一段要表达的信息量大小,于是总是造成“头重脚轻”的后果,前面100分钟里,讲了5分钟就能讲完的内容,最后发现时长不够了,但是大家的争吵还没有个结果,于是直接省掉过程,本来吵架的兄弟们莫名其妙和好了,本来咬牙切齿说“我再也不是你女朋友了”的女主角被一曲“四小天鹅”感动得热泪盈眶,本来势如水火的两大乐队在毕业演出上合体了,一笑泯恩仇了,最后大家一起欢乐地照了毕业照,故事结束了。但是你们不瘆得慌嘛?一开头就死了的那三个女孩,难道作用就是为了推动后面的故事发展吗?
《栀子花开》是一部电影,本来笔者也很想从运镜、摄影、配乐等专业角度来分析,但是抱歉,在《栀子花开》里还真的怎么也找不着这方面的优点。甚至除了导演的名字和电影里的“栀子花乐队”,整部电影下来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叫《栀子花开》。最后在男女主角初遇的公车上,女主角一把扯下了男主角的耳塞,耳塞里流出来的音乐是那首熟悉的“栀子花开,so beautiful so white……”,哦,这才勉强地点了个题。
责编: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