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伊朗核问题六国与伊朗正式宣布就解决伊核问题达成一致
伊朗核问题六国(美、英、法、俄、中、德)与伊朗在7月14日达成了历史性的全面协议,历时12年的核谈判也终于落下帷幕。美国一些媒体对此非常兴奋,《赫芬顿邮报》甚至以“新时代”(New Era)为题进行了报道。
不过,国际原油市场对此反应相对比较平静。在消息宣布以后,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短时间内下跌2.5%,但此后大幅反弹,最终以上涨1.14%收盘,报每桶56.11美元。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市场对伊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早有预期并且已消化,因为自4月初伊核问题各方达成协议草案以来,全面解决伊核问题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从媒体披露的部分内容文本来看,伊朗方面做出了重大让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尽管伊朗方面宣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寻求、开发和获得任何核武器,但它所拥有的离心机数量将大幅减少三分之二;第二,国际社会对伊朗的制裁并不会马上结束,而是会继续维持一段时间,直至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确认;第三,一旦将来发现伊朗违反协议,对伊朗的相关制裁会在65天内恢复。
此前,伊朗方面的态度还是非常强硬的,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6月23日就伊朗关于伊核谈判的条件发表讲话时称,“核设施被冻结10年或15年是不可接受的”,并要求在伊核协议达成同一天解除所有对伊经济和金融制裁。
哈梅内伊的愿望显然没有在协议内体现,伊朗之所以接受该协议,根本在于伊朗的底线,即在最低程度上保留铀浓缩能力最终写入协议。从更大层面上来说,伊核谈判自去年以来已经处于一个不可逆的阶段,这个机遇在过去12年间不可多得,无论伊朗还是美国都意愿结束这场马拉松式的谈判。
美国总统奥巴马7月14日发表电视讲话中有一句话颇有意味。他说,与伊朗达成的协议并非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可验证性上。伊朗通往核武器的所有道路已被切断,协议将确保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不会拥有核武器。
美国已经非常明显地表明了态度,即对伊朗政权充满了不信任甚至是厌恶,但在地缘政治上需要伊朗的帮助。对美国这个秉承现实主义的国家来说,选择“与魔共舞”并不罕见。美国的一些政治人物都曾经和萨达姆、卡扎菲等所谓“独裁者”谈笑风生,一旦这些人损害了美国利益,最终也会被美国所抛弃。
美国对伊朗的态度也源于现实主义的考虑。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页岩气和页岩油产业等新能源方兴未艾,与此同时,2014年美国原油日均产量达到870万桶,创了100多年来的新高。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需求也相应下降,这也就必然导致美国在中东不断收缩战线。然而,极端逊尼派伊斯兰武装伊斯兰国的突然崛起引发了中东政治格局发生较大变动。在美军撤出伊拉克以后,仅仅靠伊拉克南部的什叶派武装和孱弱的政府军难以稳住阵脚,从客观上美国需要伊朗力量的支持。这些都让美国重新思考对伊政策。
另一方面,自2006年至2010年,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四次制裁伊朗决议,分别针对其核计划、武器以及相关金融活动等领域,而且制裁呈升级趋势。2013年温和派的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后,因制裁导致的经济问题日益加深,伊朗为了寻求解除联合国安理会对伊制裁而展开一系列外交行动。这对美国来说也是个难得的机遇。如果此次温和派的鲁哈尼因伊核谈判破裂而遭到打击,那么美国与伊朗强硬派达成协议的机会就更为渺茫。
应该说,尽管美伊仍处于不信任甚至是敌对状态,但此次协议对双方来说至少是最不坏的选择。尽管未来执行该协议仍存在一定的变数,但客观条件都在朝双方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也会对中东局势产生新一轮的变化。
(高望,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牛宁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