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远离阅兵台,却无法远离中国阅兵

2015-09-06 11:05:4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尽管众多欧美重要政治人物出于种种考量远离了北京的阅兵台,但世界媒体、观察家和公众的目光却无法远离北京的阅兵。

20150902094056800.jpg

对于中国9·3阅兵,国际社会、尤其距中国地理距离较远的西方世界,情绪似乎是复杂的,这从他们在阅兵前后的媒体报道中也可见一斑:一方面,他们似乎对“没多少重要欧美国家领导人登上北京检阅台”颇感兴趣,于是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忘补上一句“但上述国家中的大多数也派遣外交官作代表出席”。

一些外媒对这种现象作出各自解读,比如“不希望在炫耀武力和展现民族主义的场合出现”、“针对日本的色彩过浓”,甚至“不希望和某些国家的领导人共同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等等。还有一些国家政要索性对本国高层政府代表的缺席作出公开解读,比如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乌尔班(Bill Urban)就表态说“我们一贯认为这样一个纪念活动的主题应该是和解”。

更耐人寻味的是,尽管众多欧美重要政治人物出于种种考量远离了北京的阅兵台,但世界媒体、观察家和公众的目光却无法远离北京的阅兵。

“9·3”阅兵当日,境外媒体的报道覆盖面极为广泛,包括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内容及其含义,观礼台上现任和离任中国领导人、外国来宾的出席情况、观礼位次,从天安门城楼前通过的1.2万名中国士兵、500多辆各式军车、近200架飞机直升机,“古色古香”的阅兵“红旗”轿车,以及北京市民既为亲历阅兵场面骄傲自豪,又期待“阅兵蓝”能够持续更久等话题,都在顷刻间传遍全球。

不论对中国抱持怎样的观感,任何一个了解国际大势的官方或非官方机构和个人都必须正视和承认中国在当今世界各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都必须认真审视“9.3”阅兵这一重大公开活动所释放出的信号,从中体味中国政府和现任领导人对历史、现实和未来,对战争、和平和发展这个永恒话题的战略和思想,体味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这个庞然大物政治、军事战略指导方向。正如法国《回声报》报道所言,“人们是不会放过在光天化日下观看诸如‘东风-21D’这样可能改变太平洋军事力量平衡武器的机会的”。

尽管有些人远离北京的检阅台,但他们的关注却无法真正远离阅兵。一些国外媒体注意到习近平主席重申中国“永远不称霸、不谋求扩张”,并在讲话中强调“战争的教训使人格外珍惜和平”,将之视作“中国官方力图证明中国不构成扩张威胁”的具体表现。各国媒体还着重报道、分析了习近平主席宣布裁军30万的消息,一些专家指出,裁军一方面旨在强调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中国军事装备、技术的不断现代化,中国以往对军队人数的依赖在减弱,中国军事实力非但不会因此被削弱,反倒会变得更精良高效,指出这种通过裁减军队人数,充实军队战斗力的重大军事改革,近年来在美、法、英等世界军事强国中已普遍展开。

70年前,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方向,中国迎来了扬眉吐气的胜利日;70年后,9·3阅兵不仅让在现场的各国贵宾、媒体人聚焦,也被远离观礼台、对中国感情复杂不一的各国舆情所关注、分析,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国际“分量”之重——而所有这一切,不正始自70年前这具有历史里程碑意义的一次反侵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么?

(陶短房,旅加学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