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数月来,美国政界学界均发声呼吁政府对华强硬。有学者称中美关系似已达到某种“临界点”,更有甚者,呼吁华盛顿“改变对华的大战略”,由对华包容和妥协转为更多的制衡。这被很多分析家视为是美国对华战略转向遏制的前奏。
9月底,习近平主席将开启对美国事访问。鉴于中美关系现状,此次“习奥会”能否扭转当前中美关系的困境?世人翘首以待。笔者认为,在两国元首开启新的对话之前,有三个核心的战略性问题需要双方政策精英认真思考,这有助于我们找出为中美关系增信释疑的有效路径。
首先,中美关系真的到达所谓“临界点”了吗?
诚然,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由来已久,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这些问题是什么,而在于为什么它们恰好在现在突然变得尖锐起来。许多美国观察家认为,这主要由于中国在近来突然转向“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让美国人不知所措——成立亚投行、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等,这些或将改变中美实力对比的举措都使美国人忧心忡忡。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国国力明显增长所造成的中美实力对比变化趋势给美国人造成的心理冲击,所谓“临界点”所表达的真实含义是美国人心理层面的恐惧,与中美关系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实际上,中美实力对比并没有质变,合作仍是中美关系的主要方面,美国完全没有必要放弃对华接触战略。中美自建交以来已形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从根本上来说,采取对华遏制战略将损害美国自身利益。华盛顿心知肚明,缺少北京的帮助,许多地区和全球问题都无从解决(无论是像朝鲜和乌克兰这样的传统地缘政治难题,还是跨国犯罪、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同时,中国也没有取代美国全球领导角色的意愿与实力。
其次,中美两国究竟是谁在“另起炉灶”?
似乎越来越多的美国分析家,尤其是华府智囊们,愈发坚信中国就是要“颠覆”现行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过去数十年来支撑美国对华战略的根基和前提,即认为中国愿意被吸纳入美国和西方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正逐步被中国的“修正主义”行为所侵蚀。现在的中国似乎不再那么情愿被吸纳,它似乎认为创造一种全新的、由它自己主导的体系对其更为有利。因此,有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参与到“主流”国际体系中的动力越来越弱,导致大国冲突的危险性越来越高。
中美双方均担心对方在国际秩序问题上“另起炉灶”。然而,事实真相是美国才是率先“另起炉灶”、寻求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结构现状的国家。美国推动TPP谈判来改变基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体系的贸易机制便是最典型的例证。此外,美国对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等主要国际政治经济机构的改革持消极态度,在事关中国的改革上处处设限。
中国作为现有体系的受益者,改变体系将伤及自身,并且,在可预计的时期内还不具备取代现有体系的能力。确切地说,中国目前相关举措均是在现有体系内的“依法抗争”和“维权行动”——希望通过改革以维护与自身实力应得利益,并巩固现有国际秩序良性发展,这理应得到美国的理解与支持。
最后,为什么一些曾经对华友好、看好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的美国人,现在反而出现了明显倒退?
无论是“中国崩溃论”还是“临界点”都透露出美国人的一种担忧:山姆大叔似乎在崛起的中国面前愈发失去自信,这种不自信很大程度上其实源于美国人“自我预言式”的恐惧,即中国必将取代美国的主导地位,甚至将自己赶出亚洲。
真正的问题在于,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个不自信的“霸主”对任何国家——不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自己——都是极其危险的。中国不寻求挑战美国地位和颠覆现有国际秩序,中国“有所作为”的目的在于保障自身安全与社会稳定。但美国由于不自信,经常把中国在战术上的进取视作战略上的修正和颠覆。由白宫和国会之间的纷争所暴露出来的领导力松散问题,显示出美国这种不自信的国内政治根源。目前美国国内关于对华战略的种种争论,正是由政治力量分散所导致的难以达成共识的表现。
笔者认为,基于权力、均势、地缘政治等的老经验和旧思维已不足以解决全新的全球问题,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正在开拓大国实现和平崛起的新路径。中美应在未来着力寻求构建一种基于相互遵守的规则和规范的“功能性伙伴关系”,进行“以议题为导向”的务实合作,只有如此,这一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才能朝着造福两国人民的方向稳步前进。
责编:栾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