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那个绑架人质的伊斯兰国,到底什么来头

2015-09-11 07:21:06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在最新一期发布的伊拉克宣传杂志《达比格》网络版上,“伊斯兰国”公布了两名身穿黄色囚衣的人质。而在直接面对伊斯兰国威胁的伊拉克,当阿巴迪接任总理后便团结此前纠纷不断的各派暂缓纷争,共同对付“伊斯兰国”。

  1.jpg

    在最新一期发布的伊拉克宣传杂志《达比格》网络版上,“伊斯兰国”公布了两名身穿黄色囚衣的人质。根据美联社的报道,其中一位是中国人,名为樊京辉,50岁,是来自北京的自由顾问。尽管中国外交部表示情况正在核实,但这一消息已引起广泛关注。

  而明天,9月11日,恰好是美国9·11事件14周年。

  14年来,“基地组织”、“恐怖主义”不断见诸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重点新闻。但14年过去,放眼世界,恐怖主义活动依旧猖獗。相比于之前的塔利班,近些年来,“伊斯兰国”迅速扩张为对全球安全影响最大的恐怖主义势力。

  从“分支”到“准政权”

  “伊斯兰国”,全称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英文也叫ISIS(全称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ISIS的前身,由扎卡维在阿富汗成立的“一神论和圣战组织”便已开始活动。随着美国2001年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这个组织元气大伤。不过,同样因为美国,它借机进入了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的伊拉克,成为基地组织(Al-Qaeda)的一个分支。

  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伊斯兰国”组织看到了扩张的机遇,于是便大举进入叙利亚,并招兵买马,逐渐崭露头角。据估计,在叙利亚内战中,有多达12000名极端分子加入该组织。

  经过3年多的发展,致力于在从伊拉克到地中海之间的中东核心地带建立政教合一国家的“伊斯兰国”显然已不是西方传统意义上所定义的“恐怖组织”。很大程度上,它超越了恐怖组织游击战似的活动形式,已经是一个分工严密、自我维持的准政权。

2.jpg

  它拥有1.1万~1.3万核心武装人员,其中3000人是外籍士兵,加上摇摆不定的部落附从武装总共两三万人;它控制的地区跨越伊拉克和叙利亚,在伊叙边境两侧占据近20万平方公里土地,所辖省(市)数量据称已达16个,人口近400万,接近一个小国的规模。同时,它还发挥着全球性的影响。

  在“伊斯兰国”,这里有严密的组织形态。比如主要头目之下设有行政、宣传、法律、军事、安全、医疗部门。这些部门设置完整、有序,大大提高了它的行政能力。

  在“伊斯兰国”,这里有健全的分配体系。公平、透明是财务分配上的最大特色,因为高级领导和普通成员都实行着同等的工资待遇。此外,每个人都享有一定的福利保障,例如成员和家属都享受着高达1200美元的医疗保险。

  在“伊斯兰国”,这里还有独立的资金来源。因为从2009年开始,该组织已经参与石油生产和走私活动,财务实现自足自足,资金运转也开始规模化、系统化。

  更可怕的是,在“伊斯兰国”,虽然它颇具“前民族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但它的“恐怖营销”却颇具“后国家时代”的特色。采取社交媒体互动、参与式和渗入式的传播方法,跨国界的交流与动员,都让煽动效应与影响范围大大提升,并让监控变得日益困难。

  围剿“恐怖主义”的进与退

  从9·11开始,世界对恐怖主义的关注度一直居高不下。而头号被攻击者美利坚更是连续出手打击“恐怖主义”。从2001年出兵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权到2011年击毙本拉登,再到2014年对伊斯兰国开展“空袭”。在“反恐”问题上,美国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参与。

  而在直接面对伊斯兰国威胁的伊拉克,当阿巴迪接任总理后便团结此前纠纷不断的各派暂缓纷争,共同对付“伊斯兰国”。

  另外,由于“伊斯兰国”对国际公共安全的巨大威胁,各方共同打击“伊斯兰国”的认识走向一致。伊朗被有效纳入打击“伊斯兰国”阵营、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推翻计划暂时被美国搁置、美俄接触寻找外交途径尽快结束叙利亚问题……在上述情况的影响下,“伊斯兰国”强劲势头受到遏制,伊拉克政府军由守转攻,并于2015年4月收复重镇提克里特,打通通往伊拉克北部的大门。

  但是,事态的演变没有根本性的反转,反恐势力削去了“伊斯兰国”的锋芒,但却陷入了“拉锯战”。在中东,同样信奉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和逊尼派依旧斗争激烈,伊拉克各教派的合作在打击“伊斯兰国”势力初显成效时便已显现新的分歧。而对于背后的大哥美国来说,临近的大选周期、跛脚的政府、艰难复苏的经济、“亚太”再平衡的需求,都让美国领导人小心计算着“成本—收益”,不愿为消灭“伊斯兰国”无限地投入战略资源

  “持久战”的大幕兴许刚刚揭开。

  残忍与“亲民”

  恐惧的产生绝非“无中生有”。绑架是“伊斯兰国”惯用的手段。

  21名基督教徒、1名英国记者、两名日本人质……这些落在“伊斯兰国”手中的人质都有着相似的命运,斩首,同时被录入视频向全世界传播。有消息称,虐杀俘虏的视频很有震慑作用,比如很多伊拉克政府军士兵看完之后纷纷弃械逃散。

  残忍的做法不止于此。对已作忏悔的“小偷”进行剁手指惩罚、公开屠杀异教徒、强征妇女为性奴、制造爆炸案伤害平民……这些行为都受到各国的谴责,也让当地的民众怨声载道。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如此残暴的“伊斯兰国”却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否则这样的组织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扩张并维持在一定规模。就像岛上身在伊拉克的钻风说,虽然他们人很少,但政府军却不一定打得过他们。因为他们和当地的居民混居在一起了。“他们一打进来,政府马上停水停电,现在伊拉克40多摄氏度的高温,老百姓能不恨政府么,怨声载道,就更支持这个组织了。”

  更何况,对于声称代表逊尼派、旗帜鲜明反对什叶派的组织来说,逊尼派的老百姓天然地欢迎“伊斯兰国”,因为他们不会被认为是“异教徒”。而政府军的到来才有可能带来“轰炸”与“枪林弹雨”。而对于更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中东地区的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停滞、失业率高的问题加剧了他们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一旦“伊斯兰国”抓住机会对民众进行洗脑、甚至给予小恩小惠,难保有人不会心动。

3.jpg

 

  不少西方国家年轻人加入伊斯兰国

  另外,“伊斯兰国”还吸引着数千来自法、英、德、美等西方国家的年轻人的参与。对于从小享受民主制度、优越物质生活和自由信息的西方年轻人来说,极端伊斯兰主义的精神性(对抗物质享受)、平等性(对抗资本主义的贫富差别),都让这些对平和安静的生活感到厌倦、希望干出一番惊天动地之事的年轻人变得狂热、冲动,似乎能够去实现“拯救世界”的理想。

  要知道,参与“伊斯兰国”的西方人大多是无所事事的失败者,但同时他们又被良好的福利制度宠着,于是反社会、反资本主义的情绪便有了滋长的温床。

  “落后”?“多元”?

  对于国际社会与“伊斯兰国”进入“拉锯战”后的事态演进,岛叔认为最有可能的就是它从“阵地战”向“游击战”、“运动战”方向发展。对于目前所占据的摩苏尔等伊拉克北部地区来说,平原和高原地带难以固防,因此容易被美国为首的联合武装力量收复。而山区和乡村则不相同。这些地方能够适应“伊斯兰国”的管理方式,能够让他们长期盘踞。

  为什么会有“恐怖主义”?为什么“伊斯兰国”能够存在?回答这个问题,岛叔不得不提及“秩序”和“有效治理”的话题。这也是一个政治、社会组织或政权存在的前提。因为不管在什么样的时间、空间范围里,一定程度上的秩序都是必不可少的。而秩序的存在才有可能带来有效的治理。

  从人类社会演进的角度来看,世界不同文明、不同地域之间的发展脚步不尽相同,形态也各式各样。对于伊斯兰世界来说,政教合一、君主制、封建制都是适应当地环境并“合理存在”的政治—社会形态。但是,在西方人的眼里,这种状态是落后愚昧的表现,需要加以改造,来推行适应现代文明的民族国家形式、西方民主制度与市场经济。当这种偏见遇上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传统矛盾、以及掠夺石油资源的私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的行为便遭到了当地的仇视与抵制。

  推翻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伊拉克萨达姆政权,中东原有的秩序轰然崩塌,新的秩序善未形成,成为了“权力的真空”。随着美国的抽身、当地各教派的纷争,社会显得日益无序,百姓自然怨声载道。而此时,如果有一个组织能够振臂一呼,表现出它的行动力,自然会很吸引民众的关注。毕竟,它能够建立起一套秩序,并有效地汲取与分配资源,让民众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行事,尤其是披着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外衣。

  “伊斯兰国”正是如此。

  其实,世界本身具有多元性,不同的社会形态都有相适应的经济社会条件和群众基础。“民族国家”可以实现治理,“恐怖组织”、“军阀”、“黑帮”等类政权组织也能带来一定的秩序。如果想要破解“恐怖组织”难题,恐怕最需要的就是在他们活跃的区域实现比他们更有效的“治理”,例如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有序、社会公平正义,能够让百姓感到工作、生活有安全感、有希望。否则,当所谓“政府”的治理能力不足甚至根本无法延伸到这些区域时,那么,这个权力和秩序的真空,便很容易被恐怖主义钻了空子。

  只破不立,这恐怕是这十多年反恐“越反越恐”的症结所在。

  文/桃花岛主

    (本文为“侠客岛”独家授权海外网发表,如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

“侠客岛”是以解析时局政局见长的微信公号。关于反腐及其它热点话题,侠客岛还有更多精彩分析。敬请关注。


责编:刘国民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