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以“人”字比喻中美关系有何深意?

——习近平访美演讲系列解读(二)

2015-10-03 08:07:28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习近平指出,在汉字中,“人”字就是一个相互支撑的形状。中美友好,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

360桌面截图20151003080802.jpg

2015年9月,是一个有关中美关系的月份。习近平主席的访美行程把中美关系拉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两国元首再次对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了确认,中美双方达成49项成果也为中美合作增添了新的内容。

不过一部分西方人士对中美关系的前景仍表现出固有的疑虑。9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拉赫曼在其《中美之间的五大观念差异》一文中,列举了中美之间在历史、价值观等众多的差异和不可调和性,同时指出中美至少在一个方面上非常相似,就是两国或许均自视为“中央王国”。

这些差异会不会导致中美之间出现严重对立?“中央王国”的心态会不会无法让中美迈过心里容纳对方的那道坎?拉赫曼的担忧确实存在,不过这种担忧更多来自于冷战的历史经验以及舆论在细节问题上流露出的牢骚满腹。事实上,在全球化的变革的浪潮中,差异是所有相互认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相反地是,在这个时代,但凡存有一丝“中央王国”心态的国家,都会在历史的进程中遭到一次次警告,直至它被完全消解得无影无踪。

当我们随着某些媒体的思路认为,中美之间这样那样的问题太多,出现战略性误判的可能性很大。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美国西雅图欢迎宴会上的演讲所说的: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如果我们身处四十年前或五十年前的中国,就会发现那时中美关系远比现在要严峻得多。因此,对中美关系过于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观念的塑造,是对某类问题无限放大的结果。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双方之间存在些问题、有不同或者相反的看法都非常正常。

或许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来思考中美关系。拉赫曼可以找出中美之间比他所说更多的差异,这些差异甚至可以让这两个世界大国进行激烈地争吵,但他忽视了两个国家这三十年来最大的共同点,那并非所谓的“中央王国”心态,而是中美都从对方的发展中获益,能够让彼此的国民生活得更加便利和幸福。就像习主席在演讲中提到的,中美双方可以通过努力把矛盾点转化为合作点。

在9月,iphone 6s的上市让多少中国的“果粉”翘首以待,美国的创新理念催生的高科技产品正在激发古老东方国家的创业热潮。而在两个月后的圣诞节,中国制造又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丰富美国人的生活,甚至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我们不用举出更多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这三十年间,无论你承认与否,中美关系的进步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国,同时也改变着美国。

在谈到中美关系时,习近平指出,在汉字中,“人”字就是一个相互支撑的形状。中美友好,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实践证明,两国民众是这三十年来中美关系充分发展的真正受益者,也是未来中美关系能够继续发展的基础所在。

中国和美国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这种依赖是每时每刻的,是必不可少的,是无法代替的。中国可以让美国活得更好,美国也是如此。一个美好的世界,需要良好的中美关系,这是必须的,也是能够实现的。

(高望,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