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8日,湖北武汉某医院儿科门诊,开设儿科输液室书香一角,方便学生打针时兼顾学习,堪称医院里的“吊瓶班”。(11月20日网易)
医院儿科竟然开起了“吊瓶班”,让来打吊瓶的孩子一边输液还能一边做作业,医院的温馨安排背后实际上是学生和家长的无奈。近年来屡有报道高考前夕一些考生“打吊瓶”复习,一些地方学校高三班的教室里竟然“吊瓶”林立,俨然成为一景。那么,循着这一教育习惯和教育思路,高中生高考前的“时间紧张”完全可以辐射到初中、小学,一些地方小学生生病后在医院“打吊瓶”,一边在门诊室做作业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呢?
医院门诊“开吊瓶班”,征得了家长的同意,这是被现实教育体制机制挟裹的产物。敢不敢让孩子缺课?家长们敢不敢让孩子们“专心养病”?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高强度”的基础教育知识灌输之下,孩子缺课一天可能就意味着“成绩跟不上”,每一个学习日不知道要灌输多少课业知识,对于孩子们而言即便集中精力都会有巨大的压力和困难,那里还敢“专心养病”?这种类似于古人“头悬梁、锥刺骨”式的“奋发”,一方面让家长心疼、社会公众心疼,另一方面足以反映出国内基础教育的欠缺。
国家高层领导近年来颇为关注教育减负问题。前段时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他在访英期间,出席了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在致辞中他提到了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他表示,他高兴地看到,通过人文交流,中英两国文化中的精华正在对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英国民众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对中式教学法的宣介,认识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同样在这部片子中的中国网络的热播,也让中国民众认识到张弛有度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
孩子们“夜以继日”、“奋发学习”,是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科学的。“拼”到身体发育不好、健康丧失,这样的基础教育就不是好教育。天天“闷在书本里”、“时时想课业内容”,这样的教育的局限性和戕害性可想而知。有资料可供参考:前不久,上海学生在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再度获得全球第一的成绩,举世瞩目,但与成绩第一对应的,是我国学生的学业负担也是全球第一。而与学业负担全球第一相“匹配”,是国内青少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堪忧、体质相对下降。去年有关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一些中年人多发的疾病开始光顾青少年,肥胖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提前进入青少年人群,这也侧面证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孩子们身心健康呵护上的欠缺。
“没有身心健康的青少年人群”,就不会有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让孩子们“安心养病”,不至于为了学业在门诊室里打吊瓶“争分夺秒”,关键是从教育体制机制上“减负”。要进一步加大对青少年人群“素质教育”的内容,多一些实践环节和实践能力“占比”;进一步改革和弱化“高考指挥棒”的威力,营造相对宽松的基础教育环境;在评价学生和学校上,不应该再过度重视“升学率”、“考名校率”;众多家庭和家长也应该清醒起来,自觉抵制一些损害孩子健康的做法,而不是盲从于不良的教育观念。孩子的健康和身体永远是根本。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孩子们的成材成功途径已经不仅仅是“考大学”一途。在多元化的成长成材环境下,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有一个好身体,才是决定孩子们“飞的多高”的决定性因素。(毕晓哲)
责编:海闻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