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腔】台湾如何找回“失去的二十年”

2016-01-13 06:33:24来源:海外网
字号:

t0132bcefdfe692aaae.jpg

“此刻的台湾,内部鏖战不休,无暇他顾,以致对外一片沉寂。但只怕内斗结束,推门一看,那个世界已经不是我们原先认识的世界了。”这段话,是原台湾“国发会主委”管中闵多年前在《中国时报》上的逆耳忠告。如今不幸言中。

不信且看数字。

同属当年的亚洲四小龙,台韩间瑜亮情结很深。我们就以此作比。1994年台湾的人均GDP为12160美元,超过韩国的10275美元,但到2014年韩国已增至近28000美元,台湾仅22000余美元,居四小龙之末。

在金融方面,台湾远远落后新加坡香港,科技和电子业也逐渐被韩国追上,网络产业更是被中国大陆狠狠抛在后头。台湾2015年经济情况依旧低迷,经济成长率“保一”都难。亚洲四小龙时代,那种生龙活虎的台版青春岁月,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既然经济不景气,被看衰就成了涉台舆论的新常态。只是媒体和民众很难适应认同罢了。比如,新加坡副总理级别的高官曾公开说,新加坡如果也阻止外国人才进入,将会重演“台湾故事”,丧失全球的竞争优势。无独有偶,台湾“经建会”官员多年前访问韩国仁川经济开发区时,发现其简介资料竟然将台湾列为“失败案例”,认为台湾的经济学家和官员“只看现在,看不到未来”,早已失去“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台湾,从讲述成功故事的经济优等生,一变脸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反面典型。

有人总结说,台湾如同日本,正经历了失去的20年。屈指算来,这个时间段,横跨李登辉主政中后期,陈水扁时期和马英九时期。可谓蓝绿均责,不分伯仲。想想也是,经济一直维持在低位增长徘徊,物价多少年没有变过,民众的福利和“薪情”更是high不起来。背后因由何在?如果到今天还如“大选”辩论或者“立法院”议事般互相指责,委实没有意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湾天生就属于浅碟型经济结构,外向型出口依存度高,容易受大环境影响,几次金融风暴,更是给后续乏力的岛内经济拖了后腿。加上民进党执政时的“锁国”政策,台湾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已经失去宝贵的10年,在与韩国等类似经济体的较量中处于下风也在情理之中。比如,浅碟型经济形态最需要市场腹地,需要自由开放的经济环境。而台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有意发展“亚太营运中心”,正是自贸区的概念,但此一翻转台湾的跨世纪大行动,却在2000年陈水扁上台后遭到搁置,从此胎死腹中。

另一方面,台湾经贸发展易受非经济因素干扰。政治干扰,尤其是朝野政争不断伤害经济发展,一直是台湾社会的顽疾。长期以来,台湾陷入无止境的政治对立与民粹氛围,停止追求台湾外贸最需要的自由化,也限制了对外的联系,只会“关起门来吵架”,却不知外在局势早已天翻地覆。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在野党缺乏理性问政精神,岛内蓝绿恶斗导致“立法院”空转,“逢马必反”、“逢中必反”到了不顾惜台湾发展前景的地步,使得台湾的步履艰难,从亚洲四小龙之首滑落到末尾。有台商无奈地感慨,相对于别人的经济成绩,台湾却天天争吵不休,“真的很焦急”。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表示,台湾黄金年代已逝,未来十年是“黄铜十年”。但若能把握关键两年,仍可能把黄铜擦亮甚至变回黄金,关键在台湾能否积极开放。

跟蓝营通过两岸走向世界的观点不同,绿营囿于意识形态,非要先走向世界,然后再跟对岸合作。结果阿扁那8年,话说了一堆,两岸交流停滞不前,国际上也交不到几个真心朋友,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台湾错失了太多的战略发展机遇。最好的例子,就是从李登辉时期到民进党执政时期,提出所谓的“南向政策”,喊了多少年,都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国民党大陆事务部主任高孔廉直言,为何两岸交流和对外开放很重要?因为绿营一直杯葛的ECFA是台湾的机会,有多少跨国企业是冲着ECFA才在台湾投资的?!因为外商可以透过台湾放眼中国大陆,布局大陆市场,这是关键要素之一。台企联副会长叶惠德表示,台湾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尤其要做好对大陆的开放,在陆客、陆资、陆生赴台方面都要好好把握。

对于那些视两岸服贸和陆资赴台如同洪水猛兽的人士,他们能明白这个道理吗?

确实,在野也好,上台也罢,有些人需要“观念的顿悟”。(文/王大可)

本文为海外网“港台腔”(微信ID:gangtaiqianghktw)栏目原创,如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放眼两岸三地局势走向,独家评论港台时事热点,港台腔还有更多精彩分析。

qrcode_for_gh_0fc5cbdf446f_258.jpg


责编:宋胜男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