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一封名为“大陆青年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候选人的公开信”现身网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校致力于推动两岸青年交流的学生组织,共同向有意角逐“台湾地区领导人”职位的三位候选人,发出大陆青年的呼声。
上千字的公开信主要提出三点呼吁:第一,认同“九二共识”,维护两岸和平稳定;第二,顺应开放的趋势,推动两岸青年交流;第三、切实增进青年福祉,守护世代公平正义。
港台腔记者独家专访四校学生组织的负责人(来自不同专业的本科生),揭秘公开信的写作经过,以及四校学生对于台湾未来与两岸交流的看法。
为何写?谁牵头?
记者通过采访公开信落款中的四校学生组织(清华大学学生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北京大学台湾研究会、南开大学两岸交流协会、北京师范大学两岸四地青年交流协会、北京师范大学形势与政策小组)负责人,梳理出公开信如下创作过程。
早在本月初,清华海协的负责同学便开始构思这封公开信。由清华海协牵头,在初步与其他三校学生组织负责人沟通并征得同意后,清华海协会长执笔写作该信,并于1月13日将原稿发在四校学生组织负责人的微信联络群中,由其他人提出修改意见。在四校学生负责人对内容达成一致后,联合署名并提交给“中国台湾网”,次日上午该信便得以面世。
“这件事是临时起意,公开信发出之后老师才看到”,清华大学学生海峡两岸交流协会会长谢孟希说,“因为时间紧急,我们一方面联系中国台湾网来发布,一方面与学校社团主管老师联系,所以基本上是信发出之后,学校团委、港澳台办老师才看到,他们都很支持我们的发声行为。”北京大学台湾研究会会长毛威说,“北大台研会做出联名发布的决定,并未与学校主管部门老师沟通,事后会收到一些反馈。”其他学校情况也大致如此。
谢孟希说,“公开信发布后,看到‘今日头条’、中央统战部官网、还有台湾《中国时报》等有转发。”北京师范大学两岸四地青年交流协会会长林嘉琪说,自己协会微信平台转发了公开信,后来与主管老师也有沟通,老师表示赞同。微信后台见同学反馈,说代表大陆学生发声挺好。
谢孟希说,“清华海协与其他三校的社团一直在做两岸青年交流的事情,我们社团骨干讨论过,觉得有必要在这个时候,发出大陆青年的呼吁。”在被问及是否会有顾虑时,谢孟希说,之前会有一些顾虑,我们也反复在斟酌。“虽然由我一人主笔,但也请社团前辈(之前的会长)来提意见,所以最后出来的公开信措辞还是比较谨慎的,呼吁的也是几个比较正面的方面。”“只是青年组织的自发行为,不是说背后给它赋予很多的政治含义。”
这样一封信,候选人真能看到吗?谢孟希说,“媒体的嗅觉应该是比较灵敏的,如果有台湾媒体发现,候选人应该能看到。”“至于他们会不会回应?我们没有做过多的假设,但当然会抱有比较乐观的期待。”我们出于青年的责任感做这事,对于后续问题没有想那么多。
为何是清华、北大、南开、北师大这四校联合发布公开信?据谢孟希介绍,大陆这四校联合台湾大学、台湾的政治大学、交通大学、科技大学两岸交流的学生社团,已经有3年的合作。每年会共同举办暑期两岸青年社团骨干交流营,在此基础上成立“两岸学生交流社团发展联盟”。
“我们特别强调青年交流的自主性,不会像官方的一些活动去关注政治性的东西,我们更多关注青年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强调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参与从头到尾都是青年人自主的行为。也希望通过这种创新模式,让两岸交流更加自由活跃,让青年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凸显。”谢孟希说。
她补充说,青年人是两岸的未来,希望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消除过往的成见,在关注两岸共同的议题上求同存异,通过青年人的努力来推动两岸民间交流向更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两岸关系向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如何看台湾未来与两岸交流?
“我觉得台湾现阶段不会出现‘理想型’的领导人,希望当选者能务实地把经济社会带到正常发展的轨道,对于两岸来讲,不要走极端的‘台独’路线,而在现有基础上开展更多经贸合作。在青年方面能在政策、福利上更多地支持,为两岸青年谋福祉。”谢孟希说。
毛威说,“‘大选’之外始终不可代替的是我们对两岸交流的热情与期望。去年朱立伦老师来我校演讲时,强调两岸交流将给对方带来宝贵财富。”
“所有的两岸青年交流都建立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缺少了这个,我们不会有这样频繁的交流与丰硕的成果。我们作为青年学生,在两岸深度议题中,知识和经验稍显不足,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们也绝不会姑息。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关系才能和平发展。”毛威强调说。
谢孟希说,“不管是哪个政党候选人当选,希望都能摈弃偏见,在执政理念上超越蓝绿。比如陆生健保、‘三限六不’,希望能得到改善,为陆生提供更公平、友好的环境。”林嘉琪说,“就我所接触的陆生来看,他们当然希望在台求学环境能改善,但没有那么强的意识,比如依靠自己的力量,采取具体行动去推动陆生健保等问题。可能会跟台湾的陆联会反映,但还是会选择比较温和的方式。”
林嘉琪说,我妈是台湾人,我爸是大陆人,我在大陆长大。今年我们家刚好要去日本旅行,没法赶回去,往年我妈和我弟会回台湾投票。我跟有些台湾同学聊过,他们认为无法脱离大陆的影响或采取对立态度,所以会比较倾向于观望的状态。
“那些台湾同学觉得‘维持现状’不只是维持现在的局面,也包括维持现在两岸关系的推进速度。现在的速度可以接受,在上下幅度波动不大也没问题。”林嘉琪说。
林嘉琪说,因为在厦门读书,身边很多高中同学会去台湾读本科。“很多人去之前都会担心遇见‘深绿’的舍友,但后来发现大家的隔阂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面对面交流发现都是一样的人时就还好。”
谢孟希说,协会做台湾交流这么长时间来,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年轻人,当然有持不同意见和立场的人,但这并不能影响我们成为朋友。“我们是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交流,立场不同并不影响我们平等地交换思想。有很多问题都可以去讨论,我们也会告诉他们我们的立场。”
林嘉琪说,我们社团不愿意夸大两岸的差异,在政治方面着眼较少,比较注重文化和公益方面的内容,更希望用生活中的东西去打动两岸的人,从而打破隔阂。“因为我们本质上是一体的,有很多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通过与台湾青年深入交流之后,我发现他们虽然经历了一些民主化的教育,但对于民主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刻,只是认可了一种形式化的东西。”南开大学两岸交流协会会长陈华秋说,“很多台湾青年并不是很了解大陆现状,受岛内媒体影响,可能还会有一些比较片面、标签化的认识。通过来大陆交流,他们会有新看法。”
陈华秋说,“我身边交换生的变化非常明显,我们带他们参观当地之后,他们会认为中国大陆包括天津在内的很多城市,在经济方面比较有活力,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备,居民素质比较高,会考虑来读研究所或工作。”(文/东篱旧友)
本文为海外网“港台腔”(微信ID:gangtaiqianghktw)栏目原创,如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放眼两岸三地局势走向,独家评论港台时事热点,港台腔还有更多精彩分析。
责编:牛宁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