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首访,习近平选择了中东三国:埃及、沙特和伊朗。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这几个地方都不算太平。经过阿拉伯之春,埃及还在骚乱和暴恐中挣扎;沙特和伊朗也是刚断交。有人猜,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去这仨国家,莫非是去斡旋?
这个答案并不准确。事实上还有很多原因,岛叔给大家分析分析。之前,沙特伊朗断交时岛叔曾经发文分析中国可能作为的方式,可以点此阅读。
印象
说起中东,大家的会想起什么?
答案中排在第一位的,恐怕非“石油”莫属,然后恐怕就是“乱”了。
的确,从二战结束到今天,这一地区的常态,就是各国一边向世界各地输送着石油,一边用换来的金钱买了武器,要么互相掐,要么关起门来自己掐。如果中东平静了,电视里的国际新闻一定少了不少内容。
为什么这样?最近比较热门的说法,是起源于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当然,如果运用“地缘政治理论”,也确实能较好解释这个现象。
但是种种理论,都脱离不开这么一个现实:世界上各种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并且被其影响。中东的石油和世界交通要冲地位,是这个地区的幸运,也是他们的不幸。
先说石油。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中,中东地区储量占全球总量的61.5%;世界原油产量前三的国家,第一是沙特,第三是伊朗。而从一百多年前丘吉尔下令英国海军全部以石油动力代替燃煤动力之后,石油就成了绝对意义上的战略资源。
再说交通。亚欧非三大洲的陆路和重要航路,都从中东过;想想古代一个奥斯曼帝国就能阻断中国和欧洲的贸易来往通道,想想为什么四大发明都得由阿拉伯人带去欧洲,就明白它的战略要冲地位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资源和区位,在过去的历史中,任何需要国际贸易、争霸世界的工业化大国,都会努力谋求这一地区的霸权。一战时,英法为代表的欧洲列强,瓜分了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将这一地区变成了犬牙交错的格局;其后的美苏争霸,也是如此。而最近的中东动荡,则起源于美国推行的“大中东民主计划”,其本质,也是一种本土文明对外来势力干涉的反弹。
到目前为止,可以说,世界主要国家都去过中东了。直到今天的中东乱局,背后依然有美国、欧盟和俄罗斯的身影在博弈。那么,作为再次崛起于世界的大国,中国这一次去中东,会带去什么?
三国
作为大国领导人,习近平首访中东,为什么偏偏选了这三个国家?
答案是,在中东的版图格局里,除了以色列和土耳其,就属这三个国家最重要了。
首先说说阿拉伯国家的领头羊——埃及。对,就是埃及。
许多人印象中的阿拉伯国家,就是戴着头巾喜欢赛骆驼的石油大亨们,可其实,阿拉伯国家的老大是埃及。别的不提,单单就是阿拉伯国家中最大的国际组织“阿盟”,其秘书长一职,除了1980年代一个短暂的时期外,都是埃及人出任的。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从奥斯曼帝国时代开始,即便被英国殖民,埃及仍开始了缓慢的近代化和现代化历程。二战后中东战争连绵不断时,每一次埃及都是阿拉伯联军对抗以色列的中坚,甚至第二次中东战争还让英法联军严重受挫。埃及当时的领导人纳赛尔提出的“泛阿拉伯主义”和“阿拉伯社会主义”曾经颇有影响,叙利亚和也门还跟埃及搞过一个“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其次说沙特。
自从老萨自己把自己玩残了后,沙特借着“海合会”老大和欧佩克盟主的地位,隐然坐上了阿拉伯国家中的二把交椅。自从当年开国太祖控制了麦加和麦地那两个伊斯兰文明最重要的圣城,沙特在伊斯兰世界的精神方面影响力绝对是举足轻重的。
最后说伊朗。虽然波斯时代的辉煌已然远去,但今天的伊朗仍然是在大中东地区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
伊朗可不仅有石油。想想看,在不受苏联待见、又被美国封锁和制裁了30年之久的环境中,同时还跟伊拉克打了10年——即便如此,伊朗不光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独立工业体系,还有能力开发核计划。这充分说明,伊朗的工业和教育文化基础也相当不错,完全具备作为我们未来全面合作伙伴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上看,伊朗地处中东和中亚连接处,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同时,在海上,伊朗又扼守波斯湾这个战略要地。这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缘重要性,无需多言。
最后,作为伊斯兰世界两大派系之一的什叶派宗主,伊朗对于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毫不亚于沙特。随着计划中的中国伊朗铁路建设成功,我们不单是在“一带一路”的方向上走出去了重要一步,而且还为这条路向未来的远方延伸铺好了路基。
重要
中国为什么看重中东?
首先,当然是中国对石油这一战略资源的依赖程度。从2003年到2014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从9100万吨飙升到了3.08亿吨;在2014年的进口来源中,沙特占了16%,伊朗占了9%——这还是已经分散了的。在过去十年中,这俩国家在中国进口原油中的占比,各自就曾达到20%、18%的比例。习近平今天在沙特的署名文章就说了,每进口6桶原油,就有一桶来自沙特。
同样,这三个国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也在迅猛发展中。现在,中国已经差不多是这三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下面岛叔做的三个图就一目了然:
(注:三图中,2009年都有下滑,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影响显而易见)
但也不仅仅是石油。中东国家普遍工业发展水平不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与我们少有贸易摩擦,经济互补性非常强。
比如跟沙特,我们的经贸关系就不仅仅是买油和买衣服鞋子那么简单。沙特虽然土豪,可也有土豪的难处,偏偏我们正好还能帮上忙。沙特立国之本是石油工业,其他方面都是短板。为此,沙特将许多卖油赚来的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工业行业中,中国则正好面临过剩产能需要转移的局面。
现在,两国在“产能合作”上初步实现了互利共赢。在沙特的中资企业多达160家,其业务覆盖铁路、房建、港口、电站、通讯等多个领域,承包工程的金额几乎都是以30%以上的速度在涨。
又如伊朗。前天,伊朗刚刚用放弃核开发计划,换取了联合国解除对其持续多年的制裁;这意味着,一方面伊朗可以加大石油出口,成为我们能源安全战略中又一个多样化的来源国,另一方面,伊朗则必然要对遭受制裁多年导致已经落后的工业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补课”,这又是中国的新商机。
而埃及,经历过阿拉伯之春的伤痛,政治和社会环境也刚刚稳定下来,正准备在经济建设上重打锣鼓再开张。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上述三国能够成为中国倡议建立的“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就绝非偶然。
和平
已经有很多大国去过中东。他们留下的遗产中,有民族和国家的独立,也有分治、分歧与战火。现在的中国,能给中东带去什么?
很显然,中国不会带着飞机大炮去,不会以推行自己价值观为名、以提供机枪和炸弹为方式去,也不会以“世界警察”的姿态去。至于西方一会儿说“只顾赚钱不讲是非和道义”,一会儿又说只会砸钱当冤大头”,那就说呗。
其实,答案早就有了。1月14日的《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个文件:《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这也是建国以来,中国首次对阿拉伯国家发布整体的政策框架。需要注意的是,伊朗不是阿拉伯国家。
这份文件明确提到,“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方和第七大贸易伙伴。中国提出的中在 '一带一路 '大框架下,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 '1+2+3 ‘合作格局、加强产能合作等倡议得到阿拉伯国家积极响应”。同样,对于非阿拉伯国家的其他中东国家,也不会偏离这一框架。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定位于“和平崛起”的中国,就是要用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方式,通过“战略对接”,打破西方国际关系中传统的新兴大国用武力打破现有国际关系格局的魔咒,与中东实现共同发展。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来,持有“文明冲突”论的人士,针对中东困局提出的一个原因就是“中东未来有大量的青壮年,经济发展迟滞,因此无所事事会被极端主义所蛊惑”;而中国显然不这么看。
在《阿拉伯的劳伦斯》中,一战时,劳伦斯就注意到,阿拉伯国家对于西方有种根深蒂固的宗教抵触感;十字军东征的阴影始终在他们的心中挥之不去。中国显然没有这方面的困扰。相反,中国历来倡导的尊重当地人民的选择和价值观,和当地文明没有冲突;中国提出的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吸收当地劳动力的建议,为中东改善社会发展提供了帮助,也很难招致“对侵略者的仇恨”(个别如ISIS这种具有“反社会人格”的极端主义团伙另当别论)。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东一向认为,中国是一个中立和公正的伙伴——一直以来,中国都力求坚持客观的态度、引导各方以政治对话和谈判的方式,化解彼此分歧。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推行的贸易、和平,才是真正挖掉“极端主义”温床的最有效手段。
一个经济迅速发展,实现了国家间良性交流合作的地区很少有不稳定的。这一点,欧盟和东盟已经证明过了。
中国既然已经是世界大国了,世界人民都在盼望中国为中东和平做点什么,那么我们就该“当仁不让”,负起一个大国应有的责任。但是,我们不会走前面被历史证明是失败的老路,即便是新路的成本可能比较高,我们也要趟出来。作为大国,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责任,更是我们对历史的责任。
文/千里岩,无忌编发
【推荐阅读】
(本文为“侠客岛”独家授权海外网发表,如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侠客岛专栏”)
“侠客岛”是以解析时局政局见长的微信公号。关于反腐及其它热点话题,侠客岛还有更多精彩分析。敬请关注。
责编:刘国民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