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2号]王岐山强调"心学"实质是重塑执政党

2016-01-27 10:45:15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王岐山提出“心学”概念,一来,指向的是“以德治党”,与“依规治党”,一并成为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二来,是对“内圣外王”传统的回归。

360桌面截图20160127105700.jpg

中央纪委六中全会刚开完不到半个月,就传出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保安落马的消息,再次印证了王岐山的体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实际上让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不攻自破,也就是所谓的“反腐阶段论”:第一阶段是治标,第二阶段是治本,标就不用治了。新年以来,无论是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市委书记陈雪枫的落马,还是国家民航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来振被“拿下”,都说明,虽然是以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但治标一直都会有,不是说有一个从治标到治本的“拐点”,治本只是在治标的基础上的工作,不存在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所谓“越往后执纪越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此其一。

这条路径,与其说是反腐经验,毋宁说是执政经验。其继承的,恰恰是中国历史上的“霸王道而杂之”。如果说,打虎拍蝇等治标的雷霆手段是霸道,那么,作为治本之策的以德治党就是王道。当然,治本之策,道分两途,一则以纪律,一则以修养。前者对应的是“不能腐”,后者对应的是“不能腐”。纪律这条路,昨天金台君(ID:jintai2hao)已经有解读,以下我们重点来看看心性修养。

首先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王岐山在中纪委六中全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对中国传统文化稍微有些了解的人可能知道,按照历史展开,传统中国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其中,宋明理学是发展成长于两宋和明代的一种思潮,具体又可以分为理学和心学。“北宋五子”启理学之端,到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到明代,理学式微,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崛起。不管怎么划分,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根本的一点就在于,它是对人内心修养的重视,本质上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功夫。用一句话来概括宋明理学,就是“内圣外王”。

王岐山提出“心学”概念,一来,指向的是“以德治党”,与“依规治党”,一并成为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二来,是对“内圣外王”传统的回归。此其二。

心性修养这个东西,看起来很玄,实则不然。还是以王阳明为例。他有个学问,叫“致良知”,意思很简单,就是把你天生就具有的那点儿良知不断涵养、扩充,就能慢慢成为一个有德的君子。他曾经遇到一个盗贼,王阳明对着那个盗贼讲了一大通他的学问,盗贼哪会管这个,仰天大笑,问:你告诉我,我的良知何在?王阳明答,这就告诉你,你把衣服脱了。盗贼脱。“再脱”。最后,只剩一条内裤,王阳明还要求再脱。盗贼却不愿意。王阳明以此证明,这就是一个人的良知,哪怕是盗贼,也有最基本的羞耻之心。简洁至极,却直指人心,这便是“心学”的高明之处。

虽然理学和心学都讲修身养性,但王岐山却挑心学,根本之处也在于此,直指人心。一个党员,哪怕是落马的大老虎,总是对家人有爱护之心吧?对自己的行为曝光在大众面前,有羞耻之心吧?王岐山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DNA。这几样,总有一项是每个人都沾得上边的吧?有这个基础,那就好说了,只需要不断涵养,就能“致广大而尽精微”。党性修养、宗旨意识,不外如此。这便是“心学”的逻辑,也是对儒家传统的一个继承。

不过,不可否认,有人就是不涵养,就是不正心诚意,怎么办?这类人,必然也会存在。没有关系,只要不触碰党纪党规的底线,的确可以。所谓的“四种形态”,正是对此的一个细分。在纪律和道德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这才是一个执政党应有的常态。然而,只要大部分人都树立起了道德的标杆,大家自然从善如流,否则,必然会在制度中就被淘汰。要知道,刚刚颁布的廉洁自律准则,虽只有短短八条,只要细看就会发现,哪一条不是和道德修养、正心诚意相关?党纪处分条例,有多少条不是与道德相关的?也就是说,你不涵养,纪律会推着你涵养。这就是为何王岐山讲“坚持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统一”。可以说,中共的新“心学”,天然就以纪律作为保障,以道德作为高标准。王道之中,自有霸道在。此其三。

反腐,本质也是在整党。这样一种“心学”,实质上正在重塑这个执政党。这点,留在下回分解。(文/辰靖云)

本文为海外网“金台2号(微信ID:jintai2hao)”栏目原创,如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经济走势、时政局势及其它热点话题,金台2号还有更多精彩分析。(↓微信扫一扫,和金台君一起思考)

qrcode_for_gh_88c4c22b1dce_430.jpg

责编: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