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国】中国奇迹:开向春节的高铁

2016-02-03 07:03:1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而如果要满足这一需求,就需要更多的车次,更多的人力投入;如果真的建设了这些运力,在平时又会闲置下来,岂不浪费?

188133-12052214201665.jpg

又到一年春运时。关于铁路的敏感词,比如“票贩子”“黄牛党”“12306”等等,总能引起舆论的关注。这两天,因天气原因导致多列南下列车延误,造成广州火车站数万人滞留,人头攒动的图片占据了各大新闻网站头图位置。一时间,由春运引发的“高铁”话题,成为解码室里讨论的“热词”。

----------------------------

码妹:修高铁主要目的是缓解运力不足。可现在修了密密麻麻这么多条的高铁线路,春运买票咋还是这么难?

解码哥:这里面就有个一般和特殊的问题了。事实上,在中国高铁网络基本建成之后,在日常情况下,中国的铁路已经可以满足客运的基本需要了,在平时出现“买票难”基本不可能。

但必须要说,春运是一个极端情况。想想看,在同一时段内要满足十几亿人次的大迁徙,这高难度在全世界也基本没sei了!而如果要满足这一需求,就需要更多的车次,更多的人力投入;如果真的建设了这些运力,在平时又会闲置下来,岂不浪费?因此,单凭铁路自己,难以解决春运这个特殊时段的“回家”问题,还是得通过发挥公路、民航等多种运力,共同把大家送回家。

码姐:说起来,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当初上马高铁的时候,社会上有很多质疑,说高铁是形象工程、劳民伤财,又说高铁安全性不够等等,可近年来,似乎这些声音少了许多?

解码哥:可不是么,任何新事物在产生之初,大抵都免不了质疑,当年火车代替马车的时候,还有人说“马车更平稳,更安全”,甚至发生过和火车“比赛”的一幕。可今天,大概没有人会对此有疑问了吧。更多的人,在亲身的体验中感受到了高铁的便利,感受到“高铁经济”的威力,由“路转粉”。

当然,对高铁的“拷问”多是出于善意的担心,而舆论的监督也促使有关部门更加审慎地推进高铁项目,包括上马高铁的路线选择、高铁的运行速度等方面,从而提升了高铁的“用户体验”,让高铁跑得更稳、更好。

码妹:说到“高铁经济”,这两年老提这个词,除了我们能亲身体验到的便捷之外,对中国整体经济又有多少价值呢?

解码哥:说起来,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影响到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建成高铁网,实际上有“汇流”的作用,且不说带来人力、资本的高效流动,对产业转移也有助益。以武广高铁为例,这一线路开通后,沿线的湖南、湖北积极与广东对接,通过招商会、推介会,来展示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数据显示,仅2010年,湖南省就签约承接了广东228个产业转移合同,引资近900亿元,到2011年9月,已有132个项目开工,占合同项目的57.9%。

高铁对于中国的价值,不只是经济、便利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拉近了作为统一国家内生活的人们的心理距离。英国历史学家H·韦尔斯在他的《世界史》中写道:“战争(指美国南北战争)开始时,美国还没有通往太平洋的铁路;战争结束后,铁路像藤蔓一样铺展开来,把辽阔的美国连接成一个在精神和物质上都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交通运输从来都是一种战略资源

对于领土面积和美国几乎相同的中国来说,高速铁路网的建成,从长远看,将颠覆人们对于空间和距离的观念。以前坐火车从北京去上海怎么也得7、8个小时吧,现在5小时就到了,真真是“才饮长江水,又食北京鸭”。(整理/王少喆)

    海外网“解码中国”栏目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王书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