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广东省深圳市政协会议第二次会议在深圳会堂开幕,现场一名13岁的“少先队员”柳博佩戴“列席证”出席,成为“吸睛王”。随后却被网友“人肉”发现,该少年身穿西装属于某奢侈品牌。30日,柳博妈妈回应称衣服是参加活动主办方所送,立刻遭到网友“打脸”,网友翻出柳博多张生活照均是同一品牌:“简直就是行走的阿玛尼广告牌”,舆论就此发酵起来。网友评论称:“(参加活动)还有主办方送礼?这么小就学会收礼了?你家孩子的政治生涯可算是被您亲手断送了!”“这公关水平,和黄子韬他爸有一拼啊!”
深圳市团委回应称,柳博列席了开幕式和下午的大会发言,都是旁听,不参与发言,也没有参与正式的会议流程。让青少年列席两会,是希望这成为青少年参政议政的方式,“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
其实,青少年参政议政在国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各国也都以不同形式展开。欧美许多国家也鼓励青少年关注社会事务,培养他们的参政热情。美国一直有“一日议员”活动,旨在让青少年了解市议会发展历史和参与立法案的投票。美国2014年中期选举时,一名未成年姑娘的参政,同样引发了全美媒体关注。出生于1996年的高中生塞拉布雷尔,在共和党初选中击败67岁的现任西弗吉尼亚州议员时才17岁,还没有投票权。一年后当她年满18岁时,成功当选西弗吉尼亚州众议员,成为美国7383个众议员中最年轻的议员。
同样地,英国和荷兰也都设立了独立于政府之外的青少年议会,使青少年可以独立发声 。1986年出生的奥地利最年轻外长库尔茨曾称,自己从10岁开始就是政治上的活跃分子,17岁加入了人民党的青年团。
同样是青少年参政议政,为什么欧美先例鲜被诟病,而深圳“阿玛尼少年”却引发如此多的争议呢?网易网刊发评论称,“原因还是在于‘出席权’的不透明,在国外即使是看似普通的“一日议员活动”,也是完全按照正规的选举流程一步步推举出来的。”
其实,争议的焦点并不是未成年参政议政本身。参政议政不是天生的能力,从少年时代培养公民意识符合社会进步的趋势,更何况这位13岁的少年是旁听又不参与正式的会议流程。引发争议的,不是一名13岁少年是否应该出现在政协会议上,而是为何是他。钱江晚报评论称:“网友纠缠于少年的服装、家庭背景,显然是另有所指的。这种联想未必理性,某种程度上说,甚至还带着点欲加之罪的蛮横,对个人隐私的粗暴干涉。”“如果此次有关方面能将推选的过程明确告之于众,就不会触动大众的神经,毕竟在规则运行不太透明的社会大背景下,很多人的神经太过敏感了。”
尽管相关部门已经做出回应,但网友似乎并不准备就此罢手。有网友叫嚣着要“扒出”柳博父亲的背景身家。对于网友的狂热,也有声音称网友要抱持宽容之心,了解之后再作评价。环球网评论认为,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就哗众取宠式的一窝而上,“特别是用言论的力量去伤害一个只有13岁的孩子,就显得无比残忍”。
和当初的“五道杠少年”一样,两个孩子本身都是无辜的。对孩子的起跑线问题,我们大可不必过于纠结。就像新京报对此事的评价:“他们被聚焦多是出于偶然,但那些把他们带入镁光灯下的人,也应该好好反思。”(文/王书央)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王书央
赞
踩
路过